移至主內容

延續中式傳統風格 文大重建後校門

2022/10/06 23:26
2,9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謝慈薇|報導

  近期校園不斷翻修各項建設,尤其後校門重建更是師生間討論不斷的話題。文大以中國式傳統建築為名,是全臺大學絕無僅有的特色之一,後校門的翻新也掀起一場討論風波。此次翻新,不但使學校有新門面,也代表學校對學生的期許。

傳統設計 現代雕塑

  今年暑假,文大重建後校門完工,為將「中國文化大學」字樣更醒目,及安全性考量,因此校方決定以柱狀呈現。新校門以傳統與現代做結合,在外型上延續校園特色「中國式傳統建築」結合臺灣藍雀意象,以「飛檐」做為主要架構,再利用現代手法及雕塑形式呈現。

  總務處營繕組長蔡麗秋表示,校門的主體在材質選擇上,以花崗岩為主要堆砌的石材,她解釋:「岩石是大地產物,是最能融入環境的材料,它的質地堅硬、抗風化、耐腐蝕、耐熱、耐磨損、吸水性低,可在室外長期使用,色澤還能保存百年以上。」

  「搭配整體設計,做為交通管制的電動門,則採用不鏽鋼烤漆格柵,在立面呈現本校天際線之美。夜間有照明設計,將使校門在夜間呈現另一番風貌。」蔡麗秋說,這樣的設計構想,不只將傳統意象完整留存下來,也將現代科技運用得恰到好處。

  關於整體設計概念,建築系教授駱又誠認為,校門在外型整體設計上無可挑剔,只是傳統中國建築一向以「木造」做為特色,雖然外型所傳達的意象極好,但選材上就專業角度而言,若是選用木質材料,可使中國傳統意象表達的更完整。

建設改善 蘊含期許

  文大美術系龍晏翎建議,雖然有重建校門的必要性,但在重建之前,應先改善仇人坡,許多人出入都是依靠此處,應改建可遮蔽風雨,這樣一來,無論師生或是外賓,都可以減少不少麻煩。而對於新舊校門的比較,她則是認為,新校門雖然設計的更美觀,但舊校門設有文大校網標誌,辨識度相對較高。

  蔡麗秋表示,本校土地受限,因此難以設計良好的大門,而後門腹地較寬,並表示,許多來校外賓告訴我們,覺得文大好像沒有一個真正的校門。因此校方決定從後門著手,使文大能有更完善的門面,而校門從整體外型到材料的選用,除了配合校園環境外,也期盼學生都能鴻圖大展,更傳達了學校百年樹人的目標。

照片

■文大後校門以飛檐做為設計理念。(攝|謝慈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