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 |文旅 旅遊印記 | 360度 景觀

2022/09/26 11:54
5,361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用藝術走讀臺灣系列,故名思義就是以『藝術』來分享及敘述著台灣在地歷史,為何『走讀』?

走讀,兩字就是希望大家不僅閱讀歷史更需要親身走一趟歷史發生的地區,深入瞭解這塊土地過去所經歷過的故事。

所謂~  行萬卷,閱萬書,便可身歷其境,切身感受(沉浸式體驗)。

『用藝術走讀臺灣』今天用藝術觀點來分享的是–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

照片

圖 用藝術走讀臺灣-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篆刻 司徒長卿

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

Dadaocheng Pier, Taipei, Taiwan

大稲埕埠頭、台北、台湾

다다오청 부두, 타이베이, 대만

台湾台北大稻埕码头

創作者: 邱浡洧 &司徒長卿

照片

圖 用藝術走讀臺灣-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篆刻 司徒長卿

用藝術走讀臺灣

英文:Explore Taiwan with art

日文:アートで台湾を探索

韓文:예술로 대만 탐험하기

法文:Explorez Taïwan avec l’art

簡體:用艺术探索台湾/用艺术走读台湾

照片

圖 用藝術走讀臺灣-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旅遊印記 明信片 插畫 邱浡洧 篆刻 司徒長卿

插畫欣賞-電繪

照片

圖 用藝術走讀臺灣-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照片

篆刻欣賞-旅遊印記

照片

圖 用藝術走讀臺灣-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旅遊印記   篆刻 司徒長卿

照片

這次用走讀臺灣系列介紹位於台北的『大稻埕碼頭』。

為什麼叫做『大稻埕』呢?每個地方都會有官方的稱呼及民間的稱呼例如:基隆稱為『雞籠』……

大稻埕(臺灣話:大稻埕,白話字:Tōa-tiū-tiâⁿ,臺羅:Tuā-tiū-tiânn,英語:Twatutia或Dadaocheng,日治時期為:Daitōtei),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旁,河航之利促使了成長,因此有了「稻江」這個美麗的名字。而「大稻埕」三個字出現於文章最早的案例是在同治十年(1872)陳培桂寫淡水廳志時,陳培桂在淡水廳志的卷首中淡水廳圖內,大稻埕在大隆同的東側出現了。因此由此可知「大稻埕」在同治年間起,經濟開始興盛。

照片

大稻埕在西元1869《淡水海關報告》的記載中,仍是「艋舺附近的一個小村」,而艋舺是臺灣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淡水港所有進出口都在艋舺集散。但到了1898,大稻埕的人口已經有31,533人,僅次於台南之有47,283人,而為全台第二大城市;艋舺僅有23,767人,反而輸給大稻埕,名列第三。

照片

『大稻埕碼頭-前世今生』

<台灣台北大稻埕碼頭歷史介紹>

大清時期的歷史: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大清時期  翻拍自網路

大稻埕原為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清朝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

大稻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五年(1727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大清時期  翻拍自網路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大清時期  翻拍自網路

日本殖民時期的歷史:

1895 年甲午戰後,台灣被清廷政府依《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當時在台灣的辜顯榮(政商名人辜振甫與辜寬敏的父親)代表引領日軍進台北。日本人當年走的是現在的台北北門,但真的帶日本人進城的,不是辜顯榮,是一個台灣歐巴桑:陳法。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日治時期  翻拍自網路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劃屬於臺北縣臺北市出張所。三十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三十三年(1900年)士林辨務署併入臺北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臺北廳大加蚋堡,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大稻埕區。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臺北市大稻埕。十一年(1922年)町名改正,在大稻埕原有範圍內分設九町,大稻埕轉為純粹地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日治時期  翻拍自網路

民國時期至今的歷史:

1945年中華民國管轄臺灣,大稻埕九町劃為臺北市延平區及建成區。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1990年延平區與建成區併入大同區。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民國時期  翻拍自網路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因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淡水港開放後,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令人回味。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現今五號水門處(環河北路、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的發展歷史,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民國時期  翻拍自網路

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民國時期  翻拍自網路

照片

圖  台北美麗景點-走讀大稻埕碼頭  民國時期  翻拍自網路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常有變動,出發前請先向各交通場站確認。)

自行開車:

國道1號-臺北交流道下-重慶北路三段至二段-民生西路。

大眾運輸:

1.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捷運至北門站下。

2.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捷運至雙連站下-轉搭臺北市公車

紅33至大稻程碼頭站下。

3.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市公車274、641、669至大稻程碼

頭站下。

資料來源:台北市觀光局、維基百科

大稻程碼頭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