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NEW社區‧安全上學去」兒童通學安全記者會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今(28)日舉辦「打造NEW社區‧安全上學去」記者會,公佈過去一年間與台北市中正區八所國小合作改善通學環境的成果。會中公佈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學童都是由家長以汽機車接送上下學,但專家警告,汽機車接送的學童死亡率比走路上學的學童高2倍,死亡率高出5倍,危險性更高,因此靖娟基金會積極鼓吹「走路上學」的觀念;但調查也發現,有三成以上的受訪學童表示曾在通學途中受傷,以目前近180萬的國小學童數推估,超過54萬人,顯示政府必須積極改善「走路上學」的環境。
靖娟基金會於9月7日 至9月12日間,針對全國23縣市三至六年級學童、家長發出問卷,結果在回收的1,295份學童及1,233份家長問卷中發現,有30.4%的學童表示曾在上、下學途中受傷,且每人受傷的平均次數達1.96次,但只有5.7%的家長表示孩子曾受傷,兩者認知的差距有5倍。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家長只對車禍等重大傷害有感覺,但孩子卻對跌倒、撞傷等小傷害十分敏感,更有七成以上的孩子對走路感到擔心,家長應對孩子的上下學安全問題付出更多關心。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學童都以汽機車接送的方式上、下學,有半數家長(53.0%)因為交通、人身安全等因素不願讓孩子走路上學;但家長自己回顧小時候上、下學方式,則有七成以上是走路上學,顯示學童的通學環境隨時代進步卻呈現「倒退」狀況。家長不讓孩子走路上學最多的顧慮是:距離過遠(15.6%)、車速過快(14.1%)、擔心孩子被綁架(11.6%)等,總計到道路設施不佳與人車爭道的比例佔了四成以上。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因為目前走路上學的環境不良,容易造成孩子上下學途中的小傷害,但乘坐交通工具的傷害更大,在上、下學尖峰時間湧入大量接送車潮,孩子必須與汽機車爭道,不僅增加孩子受傷風險,也讓交通環境更險惡,學童無法選擇走路上下學,造成惡性循環。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其實乘坐汽機車上學的死亡風險高於走路的2倍,受傷風險更高出5倍,值得政府與家長深思。
靖娟基金會董事長林志嘉認為,因為交通設施所造成的事故傷亡是可以事先預防的,以臺中縣某國小的交通意外事件為例,馬路寬50公尺 ,但紅綠燈設計失當只有30秒,也沒有計時器。10歲男童放學要過馬路,走到一半突然變成紅燈,當場被撞身亡。他反問,這樣的悲劇難道相關單位都沒有責任嗎?
去年起靖娟著手推動與中正區8所示範國小合作的通學環境改善計畫,從環境分析、協調會議到聯合會勘,動用各種相關資源,在交通局與教育局的大力協助下,排除道路上的阻礙,其中已有八成的硬體環境獲得改善,讓學童能安全的走路上學,尤其臺北市交通局羅孝賢局長,在未擔任局長時就非常關注學童通學安全問題,藉由10多年擔任學校導護志工的經驗,協助多所國小進行交通安全環境規劃,因此上任後更加積極推動臺北市各區學校的通學環境改善,未來也將循此工作模式,打造安全上學之路。
河堤國小校長王博弘表示,河堤國小長期以來都欠缺兩側的人行道,家長也曾多次反應通學路段的危險性,學校與里長都曾努力爭取,但礙於經費問題遲遲無法興建,今年度經由靖娟基金會的協調,與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與教育局的全力配合下,終於將學校四周建立起完整的人行空間,家長與小朋友甚至社區居民,都可以安心、放心的走在人行道上,免於與車輛擦身而過的恐懼,河堤里鄒士根里長多次與居民進行溝通,得到許多里民的支持,願意共同為學童的通學安全盡一份心力。除了硬體建設的改善外,社區的配合也是通學安全的重要一環,靖娟結合河堤里社區發展協會與社區重要人士共同組成兒童安全委員會,在社區中推動更多相關安全的工作,希望居民配合不隨意停放車輛,甚至佔用人行道,共同維護行走空間。
為了改變現狀,靖娟推動「安全上學計畫」,建立政府、學校、社區以及NPO通力合作的工作模式,目的就是希望還給學童安全的通學環境。除了連結政府、學校與社區共同營造兒童安全社區,從今年九月開始由靖娟發起「公民記者換你做」的募集相片活動,用意就是要凝聚社會大眾的共識與力量,請民眾對危險通學環境挺身而出,將拍攝到的危險通學環境相片上傳到活動信箱safe1515@safe.org.tw,活動短短一個月就募集到近千張的相片。透過大家的力量,靖娟基金會將照片中的危險環境通報權責單位,並針對問題加以改善。為了讓公民記者的熱情參與成為安全的象徵,記者中邀請上百位河堤國小的小朋友與貴賓,將相片鋪出一條象徵守護安全的路。
靖娟基金會呼籲,「走路上學」不僅要改變硬體建設,也是必須從心中「內外」的概念,因此靖娟也將透過小紅帽兒童安全劇團在記者會當天首次演出年度大戲《瘋狂天堂廢棄場》,藉此宣導正確交通安全觀念,站在孩子的角度共同思考,孩子上、下學時所面對的危險環境以及他們改變的渴望,還給孩子一個快快樂樂上學,平平安安回家的通學環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