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溪與宜蘭人的糾結
蘭陽溪曾是孕育蘭陽平原的生命之河,但現在放眼望去,盡是砂石遍佈,河床上的砂石,是開採者眼中的「黑金」;是溪口灘地補注的來源;更是山林開發不當的警訊。疏浚清淤是種手段,公共造產也是,但蘭陽溪的選擇是什麼?颱洪過後,又再淤滿的河谷,是否清楚的傳達出它的訴求?流域整體治理角度管理河川,以集水區整治為著力點,由集水區開發行為進行約束,實際減緩因開發過當,造成之土砂沖蝕,讓河川的侵蝕與堆積回歸自然機制。
蘭陽溪與宜蘭人的糾結
「竹風蘭雨」,一句台灣在地俗諺,述說著新竹地區海風終年吹拂,而宜蘭地區降雨量豐沛,則是它的特色。根據中央氣象局宜蘭地區雨量站觀測統計,宜蘭地區因蘭陽平原開口承接東北季風水氣,迎風面坡地降下大量雨水,為此宜蘭地區每年有超過200日雨天,年平均雨量超過3000公釐,豐沛雨量致使宜蘭地區河系密佈。
蘭陽溪自牛鬥出谷後,平坦的地勢使蘭陽溪下游形成辮子狀河型,當大雨時主流極易擺動,造成洪患的問題,早年日人為解決此問題,進行了築堤定流工程,堤防興建完工,束縮後的蘭陽溪主流,解決大雨時,溪水漫淹問題,卻也造成了蘭陽溪與宜蘭人糾結的半世紀。
蘭陽沖積扇三角洲係倚靠蘭陽溪土砂堆積而成,束縮後的河道,限制土砂堆積的範圍,溪水夾帶下來的砂石,出谷後坡度漸緩,便堆積於河道內,而因河床堆積層粒徑較大,蘭陽溪出谷後,溪水多下滲成伏流,河川基流量變小,溪水無固定流動深槽,中下游河床乾枯裸露,一眼望去,盡是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的砂石河床。因此當大雨來臨時,自山上奔流而下的溪水,切割河床上的高低灘地,沖蝕兩岸堤防,也淘空兩岸道路的路基及坡角,洪水一波一波的攻擊,最後導致堤岸潰堤、道路及坡面的崩塌等災害發生,溪流生態棲地因洪水而破壞。然平時無水的蘭陽溪河床,雖寸草不生,但卻藏著大片「黑金」!河床上堆積的砂石,是建築骨料來源,早年開放申請開採時,因建築需求量大,加以淡水河禁採砂石策略,砂石需求遂轉往宜蘭地區,而無須成本的砂石,砂石業者競相大肆開採,龐大的開採砂石利益,致使黑道介入開採,常有為了利益糾葛,而發生的社會事件,實有耳聞。
砂石重新開採改以公共造產的方式進行開挖,砂石開採區再不違背河川管理原則下,需經過經濟部同意,並由縣政府辦理蘭陽溪局部河段疏浚兼供應土石計畫,以遏止盜濫採砂石或其他違規行為,而開採後之砂石則以公開販售,販售後的所得,部分則作為縣政推動的公共造產基金。
但幾年來的砂石開採,除為地方財政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卻因幾次颱洪以來,蘭陽溪洪水沖毀堤防,淘刷地基造成崩塌等事件影響,沿岸居民開始質疑砂石疏浚及開挖工程,改變了河川流向,是導致相關災害的元兇,而伴隨著砂石開挖所衍生的環境問題,始終未獲改善。所謂公共造產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縣政經費,還是為了消弭洪災發生的機會,在這立意未明時期,居民在充滿疑問與恐慌的情緒下,引發了抗爭行為。
砂石開挖好比兩頭刃,殺敵一千自損五百,開採多少的量才算「適中」?適度開挖,有助於穩定流心,增加通水斷面,消弭洪災,但過渡開挖,卻會衍生出河防、環境等問題。面對砂石堆積,開挖疏浚,終究只是中下游河斷的治標之策,投入再多人力、車次進入河灘地開採砂石、疏浚河道,但往往一次颱洪之後,原本清淤的區域又再次淤滿,若主事者只看見眼前小利,以為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黑金」可開採,而不明白砂石的挾帶與堆積,可能代表著集水區上游山林開發過甚的警訊。因此在河川治理上是否該以宏觀的角度,跨越政府部門的整合,集水區上游管理之水土保持局與管理中下游之水利署應互相配合,並予以整合,以集水區治理角度進行管理,河川的問題,是面的問題,並不只是線的問題,當水利署以疏浚為目的,同意縣市政府申請之河灘地砂石開採的同時,是否應該思考真正減少砂石挾帶堆積的方法為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