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到九月是台灣主要的颱風季節,颱風除了暴風也常挾帶豪大雨,帶來很大的威脅,尤其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時雨量瞬間強降的情況讓人防不勝防,經濟部水利署為降低社區災害,2010年起在各地募集、培訓防汛志工,將其納入災情通報機制中,希望「全民皆志工,通報攏嘛通」,達到「愛水、護水、減水害」的目的,由各河川局成立防汛志工大隊,各大隊再依區域環境特性分組成立區隊。
現任宜蘭員山鄉尚德社區理事長黃境堂,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除了十幾歲時曾到台北『學師仔』,退伍後就一直留在家鄉,老家就鄰著大湖溪,這裡因為地勢較低窪而被稱為『溪底仔』,他聽日據時期來到此地開墾的阿公說過,大湖溪以前的河道在『茄苳仔林』,每次做大水後就會移動,而昔日大湖溪的出海口是烏石港,本地有『船仔頭』(碼頭)讓船隻停靠。
黃境堂回憶道,大湖溪還沒做堤防之前『溪底仔』遇大水就淹,他們一家會攜帶重要物品,連夜逃走避難,最多曾經一年淹三、四次,每次淹大水後就無法收成,有的人家七、八分的稻田就這樣毀掉,天災無情,他看在眼裡也非常無奈,因此,當村長林朝成(已歿)鼓勵他參加防汛志工,期許他『顧庄頭』時,他義無反顧地應允,並在母親臨終之際對她許下『嘴口願』,將盡力服務鄉里作為人生目的。
身為第一代防汛志工,黃境堂十幾年來,持續執行每週一次巡視並回報的任務,洪汛期更要隨時保持警戒及時通報,例行性工作是看水流量、是否有垃圾、是否有人耕作影響堤防安全、水利設施(包括水門、堤防、欄杆、橋樑、水流偵測儀器等)是否毀損或遺失,河道內若有樹木生長,也要觀察是否影響水流,河川局每年都會安排各種培訓課程,防汛志工也要具備生態環境知識,進行物種記錄,以上這些都要一一拍照回報。
黃境堂目前是員山分隊的隊長,該分隊負責的範圍主要有三部分:五十溪、大湖溪、蘭陽溪(葫蘆堵大橋上游至中華村長嶺路段),現有隊員15人,隊長要安排隊員的巡視時間,以前都是單獨行動,不過以往溪邊有人耕種時,環境較會有人工整理,禁止耕作後恢復自然生長的生態環境,他就經常遇到龜殼花、雨傘節等毒蛇,為預防萬一,他現在都會要求隊員必須結伴同行。
他自己負責的範圍是大湖溪從員山大橋到尚德橋這一段,巡視一趟大約是40分鐘,大湖溪堤防完成前後的差異他很有感,在過去堤防高度等同防洪安全強度的思考下,河岸兩邊的堤防阻隔了人們親水的機會,不過根據他長年的觀察記錄,堤防完成後自然生態變得越來越豐富,因為人無法靠近靠近水域,棲地不會被干擾,鳥類、蛇類跟魚蝦水族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有次巡視竟記錄到鴛鴦,讓他很是驚艷。
知道防汛志工在做些什麼後,你是不是也覺得心存感恩,有這樣這一群人在全國各地為大家『顧庄頭』!
本篇報導由『社區記者/宜蘭社大影像社』採訪製作
參與人員
採訪攝影 /蕭夙真 蔡龍秋 陳永松 徐銘鴻
楊清鐘 張貴娥 游筱薇 尤聰鵬
旁 白 / 林敏華
剪 輯 / 林琨堯(dov)
腳本撰稿 / 黃淑瑩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