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一:夜幕下的危機 南投海蟾蜍現蹤
os:在南投草屯的夜晚,狗叫聲此起彼伏,一群志工穿著雨鞋、帶著頭燈,穿梭在農園之間,他們不是在夜遊,而是在抓捕年初數量突然暴增的百大外來入侵種-海蟾蜍。
ns:有沒有,這個地方。
os:海蟾蜍,又稱美洲巨蟾蜍,體型最大可以來到三十公分、體重最重可達三公斤,與台灣本土蛙類體型最大的盤古蟾蜍相比,大了三倍之多,牠們除了會捕食比牠們體型小的生物,同時巨大的耳後腺所產生的大量毒液,還足以致死一名兒童。
Super: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志工何俊霖
主要說我們知道海蟾蜍有毒,那之前有居民反映說他的狗疑似是因為去咬到海蟾蜍而死掉。
os:在黑暗中記錄搜查到的蛙類資訊,根據志工觀察,海蟾蜍喜歡出沒在如菜園、廚餘堆和水渠等潮濕且食物充沛的地方。
ns:快 狠 準
os:同時海蟾蜍為夜行性動物,志工們只能在夜晚找尋牠們的蹤跡,更加深了抓捕困難度。
ns:一隻跑去哪了?
標二:海蟾蜍氾濫前例 輕忽恐釀大禍
os:除了生態鏈的破壞以及毒害外,海蟾蜍的入侵更是有著其他影響。在上個世紀,澳洲就曾為了生態防治引進海蟾蜍,怎料海蟾蜍進到澳洲後,沒有天敵的制衡,再加上移除作業不夠及時,數量從當年引進的102隻,暴漲到如今的兩億隻,蔓延整個澳洲東部,若澳洲政府現在要完全移除海蟾蜍,則需付出超過四億美元的代價。
os:面對無天敵、繁殖能力又如此強悍的夜行性海蟾蜍入侵本土,台灣不能掉以輕心。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澳洲」,一群以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為主的志工們,在發現海蟾蜍形成族群初期後,就替全台灣人站在最前線。
標三:志工投入移除 熱血守護家園
os:熟練地快步於田野間,今年57歲的棉姐,是道地的草屯人,也是兩棲協會志工們眼中的「海蟾蜍剋星」,在至今總抓捕數量超過千隻海蟾蜍當中,有一半都是棉姐一隻隻搜捕起來的。喜歡獨來獨往的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獨自到各家農地巡邏,擴散重災區一帶的居民早已習慣棉姐的存在。
ns:沒下雨的話是要來找什麼?
剛剛找過那邊了,我現在要帶他們過來這。他們都是台中來的。這麼多人(志工)。對啊。
謝謝餒,小心餒。 好。
os:來到棉姐的家,在白天,她是僑光國小志工,也是種菜給據點長輩的社區菜農,為社區服務似乎已成為她的長年習慣,而棉姊回憶起當時初見海蟾蜍的畫面時,仍然餘悸猶存。
super:海蟾蜍抓捕志工曾梨棉
因為原本在菜園看只有一隻、兩隻,隔年就已經2、30隻,所以就覺得如果照這樣生下去,牠會越生越多,所以就趕快抓起來。主要是看牠這麼大隻。
os:為了更清楚海蟾蜍目前的擴散狀況,我們到花蓮,請教投入兩棲類研究數十年,同時也是台灣兩棲保育協會的志工,楊懿如副教授。
ns:所以大概就這幾隻,前面是公的,那母的牠後面有咖啡色的斑塊,公的沒有。
super: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楊懿如
我估計那邊的族群量可能有兩千隻,就是在草屯這個區域。
os:從志工們開始進行移除活動,直至今年1月21號,發現數量暴增,在志工們的努力下,短短五個月內,他們已經移除超過1700隻海蟾蜍。
標四:人為棄養成主因 人禍還需靠人收
os:來到位於新北的兩棲類寵物店,貨架上擺滿一隻隻被當成商品販售的兩棲動物,在過去,海蟾蜍也曾經以寵物之姿在店裡販賣,這次暴增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正是因為人為棄養與放生。
super: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楊懿如教授
我們推測在2019年左右有人在那邊棄養或放生了一批海蟾蜍。
os:雖然林務局為了防止情況繼續惡化,祭出了應對措施。民眾在6月14號以後,如果沒有完成登記,將不能私下販售或繁殖。但若要圍堵已開始在草屯擴散的海蟾蜍群,還是得靠從各地聚集的民間志工一遍遍地毯式搜索,燃燒大量的時間精力,雖然他們的努力,居民都看在眼裡。
ns:剛剛去的那裡很臭。有那個農藥味跟除草劑。我覺得應該是那個關係。
super:草屯鎮居民 王駿銓
就感謝他們(志工),這麼努力維護生態。
super:草屯鎮居民 洪莉利
他們(志工)辛苦了,真的。需要他們這麼去抓,說真的,不然外來種太多了。
標五: 改善人地關係 永續寶島資源
os:微風徐徐吹過金黃稻田,但這一片靜好卻得來不易,海蟾蜍繁殖力驚人,一隻可以繁殖出一百五十隻子嗣、產三萬顆卵。豐富的生態資源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珍寶,但人類的一時興起卻造成生態難以恢復的蝴蝶效應。
os:如何從源頭杜絕外來種入侵,是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這次的海蟾蜍志工及早發現、奮力圍堵,擴散速度下降,那麼,下一次呢?
採訪撰稿 李海琪、吳婉瑜
攝影剪輯 黃念雲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