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下的教育體系:平衡與和解的漫漫長路
【記者林立恩、林季亭、吳昱霆 綜合報導】 校園鐘聲響起,56歲的國中老師林佑吉踏進教室,準備開始一天的課程。教學生涯邁入第27年的他,因為四年前的年金改革,將老師領取月退休金的年齡下限提高至58歲,無可奈何之下選擇延後退休。但這個決定背後的故事,若未被細細傾聽,又有誰願意正視他們的無奈?回想起得知年改的當下,老師們依然感到難以接受。
2018年政府啟動軍公教年改影響到全台超過14萬的國中小教師,退休年齡與退休金替代率都做了重大改動。原本法規訂定為75制,是指年資加上年齡要超過75,規定年齡至少50歲以上的退休老師,可以每月領取定額的退休金。但在2018年的改革後改為85制,也就是年資加上年齡需超過85,且老師退休年齡至少要在58歲以上,才有資格提領月退休金。因此直接導致老師們延後退休,進而衝擊整個校園的年齡結構。
資深老師卡在前頭,懷抱著教師夢的後輩也不知該何去何從,校園裡年輕老師的身影越來越少。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在國中階段,107年30歲以下的老師比例為7.9%,110年下降至6.5%;50歲以上老師則從107年的13.7%,上升到110年的20.5%。
除了校園年齡結構外,半強迫的延後退休對這些任教超過20年的資深老師來說,體力與心態都是挑戰。熟悉的校園和教學日常,變得不再輕鬆。此外師生年齡差距擴大,代溝問題逐漸明顯,教學品質也可能連帶受到影響。
老師曾經是大眾眼中,優質穩定的工作,在年金改革後卻都變了樣。 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有教師夢,教育的目的也變得不再純粹。
雖然年改後續問題重重,但政策已成定局,年輕學子的教育不能暫停,老老師們也只能奮力跟上時代。 老師權益、國家財政及教育品質,沒有一個應該被輕易犧牲,三者之間如何平衡、和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