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溪嘸橋過水隘寮 隘寮社區用愛關懷高齡長者
長輩失智、高齡社會、獨居老人一直是存在於全球社會的發燒議題,2021年衛福部公佈台灣失智症比例已達54.1%,其中老年人口就佔了大多數,在這樣的趨勢下,社福機構、長照中心顯得非常重要。在屏東縣的一個多元民族社區-隘寮,就把關懷弱勢據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有溪嘸橋過水隘寮」為社區的宗旨,言下之意為即使隘寮沒有橋,發展協會的志工們也會為了社區努力涉水,預示著他們在艱困的情況仍努力的向政府爭取社會福利。
屏東縣內埔鄉隘寮社區發展協會是一個以保護社區安寧為出發點、服務高齡長者的團體,又以隘寮溪延伸出許多當地特色產品,像是黃荊蛋、不驚茶…,然而這個人文和地景兼具的社區正在面臨青年人口外移、老年人口比例增高的困境,近年來,隘寮社區發展協會和勞動部合作,運用勞動部的人力,發展社區特色產業、鼓勵年輕人以及婦女來為社區服務,藉此使產業蓬勃發展,再利用百分之五的盈餘回饋給當地居民。服務長輩就是他們的計劃之一,他們秉持著「關懷現在的老人就是關懷以後的自己」這樣的精神,為長輩們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幫助他們延緩失能、降低失去活動力的風險,對此 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玉燕表示:
「來到這邊就是要做延緩,延緩失能。未來、現在其實就是一個超高齡的世代了,長照福利我們一定要繼續去做,做這些除了延緩長輩失能之外,其實我今天也跟我們長輩在聊天,一個過年、疫情,長輩回來整個精神都不一樣,因為沒有做社會參與,沒有社會互動的時候,他失能失智的狀況很快就會直線下滑,所以關懷據點從我們的這一次的疫情,五月到八月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長輩非常需要被社區照顧。」
從實際手作到規律運動,長輩們來到關懷據點不僅能學習、維持身體的機能,也為自己的孩子減輕負擔。長輩班其中一個課程為纏繞畫,能舒緩他們的焦慮並提升專注力和創造力,此外還能改善身體的慢性疼痛,他們和同儕們互相學習、陪伴「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些長輩生活的印證,長輩班資深學員 莊素星 表示:
「我的想法是,一個老人有這樣的社區讓我們走走,讓我們的孩子也少了負擔,我們一個人在家他們就有責任要照顧我們,來這邊反而學很多,所以很喜歡這個地方,來這邊的活動就覺得學很多,我已經來十幾年了,這裡建設⋯什麼都有,好處第一就是有時候在家沒事看電視就會胡思亂想,來這邊有老師教、有伴可以聊天、講話,就會忘記我們原本在想什麼,來這邊的快樂很多種。」
關懷據點的服務應有盡有,除了提供午餐,接駁專車接送,還有屬於他們的「愛聊食堂」,他們可以在食堂裡吃飯、聊天、分享人生的經歷,長輩們彷彿置身高年級幼兒園,對於環境、課程以及課後照顧他們感到相當滿意,家人也都非常支持,莊素星說:
「我老公沒辦法載我來這裡,他100多歲了,現在都接駁車來載我們,像是幼幼班一樣。」
透過手作課程讓長輩觸發自己的生命力,他們從中鍛鍊自己的身體和大腦,而看見自己的作品好好的被陳列、被贊同時,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達到延緩失能的效果,潘玉燕表示:
「這是我們的蝶古巴特,有所能、有所動,長輩的價值和存在就會在他的人生裡面,不管是心裡還是生裡就會去做很多的延緩,他們只要看到這是他們的作品還好好的在這邊,那種生命力就會不一樣、被認同,價值就油然而生,就有延緩失能的一個功能存在,其實長輩他們很容易被滿足,他們的快樂也很簡單,你只要認同他、關懷他,其實長輩很容易回饋的。」
關懷長輩不僅僅是一個地區需要努力的目標,更是現在這個社會人人都要重視的議題。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給予些許的關心和認同,對他們而言就是偌大的快樂,潘玉燕也提到我們可以抱持著累積福報的想法,想像著將來老後希望如何被對待,用同理的心去關愛身邊的長輩、社會的瑰寶。在這個人口外移嚴重的世代,鼓勵青年遊子返鄉服務,為家鄉貢獻一份心力,關懷身邊的鄰居,用自身的能力回饋給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學習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的精神與努力,讓社會的每一處角落擁抱更多溫暖。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汪奕嘉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