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甲烷洩露第三方認證上路!替全球天然氣公司打分數

2022/04/15 09:50
2,02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除了能源市場的買家,金融機構也可藉此決定投資標的。有了MiQ甲烷排放的第三方認證,等於多了一個甲烷減量績效指標,來審視是否該與相關廠商交易。

照片

 

圖片來源:Jon Sullivan (CC BY-NC 2.0)

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迫在眉睫,若要有效減碳,除了二氧化碳,你還得認識另一種效力最強、卻常遭忽視的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根據科學研究,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去年COP26發起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即是為此而來,希望能在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水準減少30%(相較於2020年),目前已有上百國加入該倡議。

然而,甲烷的實際危害程度,恐怕遠超乎你我想像。

散逸量超乎想像,須從能源部門改善下手

不久前,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2022年全球甲烷追蹤》(Global Methane Tracker 2022) 警告,來自能源產業的甲烷實際排放量,比官方宣告的數據還要高70%!

該報告分析,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上升約有30%由甲烷造成。進一步追究排放來源,能源部門必須承擔極大責任,主要逸散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常發生在開採、加工、儲存或配送的過程。

照片

國際能源總署(IEA)稍早發表了《2022年全球甲烷追蹤》報告。 圖片來源:IEA

儘管暖化效應極強,但好消息是,甲烷也有相當龐大的減碳潛力。因為它在大氣中的分解速度比較快,意味著,只要能在化石燃料製程中減少溢散及排放量,不失為一種更有效率的抗暖化方法。

有鑑於此,國際智庫洛磯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簡稱RMI)便攜手顧問公司SYSTEMIQ,推出一套MiQ甲烷排放第三方認證,跟常見的能源效率分級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以A-F分級評估天然氣公司,讓人一目了然甲烷強度(methane intensity),也就是天然氣產製過程的甲烷排放量,鼓勵大家跟表現較好的廠商合作。

MiQ資深顧問Georges Tijbosch強調,只要阻止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過程中75%的甲烷洩露量,相當於立即關閉世界上60%的燃煤電廠,減碳效益非常可觀。

照片

MiQ認證系統以評分制度區分天然氣營運商的甲烷排放強度。 圖片來源:MiQ

推第三方認證,鼓勵買主和金融業列入考量

除了能源市場的買家,金融機構也可根據MiQ來決定投資標的。近年化石燃料撤資呼聲愈來愈高的壓力驅使下,投資機構對化石燃料相關資產的融資及風險愈來愈小心。以後有了MiQ的第三方認證,等於多了一個甲烷減量績效指標,來藉此審視是否該與相關廠商交易、核貸。

值得一提的是,MiQ的評估系統不只看排放強度,還包含該公司有無在營運過程設置監測技術,防止意料外的甲烷逸散狀況。若企業想改善認證等級,監測技術也得跟著升級,透過最佳實踐策略(best practice)來加強管理措施。IEA觀察指出,表現好和表現最差的公司,甲烷逸散數據有時會相差百倍。

推廣一年多來,目前已有10億立方英尺(Bcf)的天然氣通過MiQ認證,約佔全球天然氣市場2.5個百分點。RMI和SYSTEMIQ兩單位更期許,未來十年能將甲烷認證的滲透率推廣到100%,成為業界公認標準。

照片

去年COP26會場被環保團體打上「現在就削減甲烷」的標語,成為一時熱聞。 圖片來源:Gastivists Collective (CC BY-NC 2.0)

當然,除了第三方認證,還有不少幫助減少甲烷的政策工具跟管理方法,同樣值得各界重視。誠如美國氣候特使John Kerry所言:「減少甲烷汙染,是緩解氣候變遷最快的方法 (Cutting methane pollution is the fastest wa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

 

【參考資料】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STATEMENT_21_5766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methane-tracker-2022

https://rmi.org/press-release/rocky-mountain-institute-rmi-and-systemiq-launch-miq-to-tackle-methane-emissions-from-the-oil-and-gas-sector/

https://miq.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MiQ_Standard_Reading_Guide_v0.9.pdf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