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浪潮下 以「碳」為名的人權與土地掠奪

文字-A A +A

2021年10月,馬來西亞沙巴州領導人與新加坡Hoch Standard公司及其夥伴澳洲顧問公司 Tierra Australia 簽署了碳權交易的協議,約200萬公頃的森林將免於毀林。為了保存碳匯、復育森林,居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及土地利用方式將被改變,然而,在此項協議簽訂之前,當地社區與部落卻一無所知、更無從參與這片土地的未來,使得這項似美好的保育願景,蒙上侵害人權的疑慮。

 

居住在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的卡達山-杜順人(Kadazan-Dusun)。圖片來源:Budiey/flickr (CC BY-NC 2.0)

試想某個情境:蜜金色的光束下,森林像一把巨傘,溫柔籠罩土地上的住民,自然與文明的邊界在此消除,樹林提供的養分茁壯了部落,部落則自許為土地的守護者,漫長靜默地維繫日常的運轉。

然而有一天,無預警的狀況下,部落的人們被告知:地方政府已將他們腳下近兩萬公頃的森林賣給外國公司,且部落從現在開始必須配合「保護碳匯」的工作至少30年,而這些受保存的森林碳匯將變成「碳權」,用於抵銷企業的碳排放量。

美好的護林願景 卻暗藏人權疑慮

一切來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但這卻不是一個罕見的故事。

2021年10月,位於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領導人與新加坡Hoch Standard公司及其夥伴澳洲顧問公司 Tierra Australia 簽署了碳權交易的協議,約200萬公頃的森林將免於毀林,並預計以復育和保育作為管理目標。這項協議的時程長達100至200年,70%碳權收益歸地方政府所有,其餘的三成則歸負責買賣碳權的Hoch Standard所有。

這項看似美好的保育願景,實際上卻藏著侵害人權的疑慮。為了保存碳匯、復育森林,居民賴以為生的土地,以及他們利用土地的方式將被改變,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前,沙巴州當地社區與部落卻一無所知、更無從參與這片土地的未來。

對此地方政府聲稱,協議中的森林是政府認定的保護區,在劃設的過程中早已諮詢過居民的意見,所以這次的碳權計畫就沒有必要再諮詢一次。

於是,社區與部落頓時在世人追求碳中和與淨零的浪潮中失了聲。

位於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擁有蒼鬱的森林。圖片來源:(CC BY-NC 2.0)/flickr (CC BY-SA 2.0)

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的卡達山-杜順人(Kadazan-Dusun)使用傳統的捕魚方式。圖片來源:Pison Jaujip/flickr (CC BY-NC-ND 2.0)

碳抵換的光明與黑暗

2021年底,在格拉斯哥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減碳宣言、時程紛沓而來。一項針對國家和富比士全球2000強企業(The World's 2000 Largest Public Companies 2021)調查也指出,已有124個國家和417家企業預計邁向淨零碳排(Net-zero emissions)——亦即他們將中和溫室氣體排放,透過減少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碳抵換(Carbon offset),使得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為零。

碳抵換的興起,讓一些難以在短期內達到減碳目標的企業或國家,得以使用買進碳權的方式來抵銷碳足跡,取得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許多人們認為,碳抵換是一種雙贏策略,既能作為企業或國家邁向淨零的過渡措施,也能從加速其他區域的永續發展。

企業和政府為了達成減碳目標而投資林業與再生能源等專案,這些專案經過認證後能產生碳權,用以抵銷超過減碳目標的碳排放量。圖片來源:UNEP

然而,走鐘的碳抵換交易有可能是這樣:已開發國家或企業大量購買開發中國家的碳權,廣大的森林、土地與海洋成為污染業者囊中的珍寶——因為比起實際減少自身的碳排,購買開發中國家產生的低成本碳權更符合經濟效益。

以「碳」為名的殖民主義?

全球至今仍有近半的社區和部落土地沒有獲得政府的法律認可,在當地居民缺乏主權的情況下,一旦有越來越多資金挹注到這些國家,想透過投資碳抵換專案來產生碳權,便可能會加劇國家與居民之間的衝突,使掠奪土地和侵害人權等情形越發常見、日益加重。

為了世界另一端持續不斷的碳排放,開發中國家的人們被套上鎖銬,居民的文化、生活與自由綑綁在碳權交易的邊緣。碳抵換演變至今,對於圈地、轉移減碳責任的批判聲浪湧現,有人稱之為「碳殖民」(Carbon colonialism),諸如此類的現象儼然成為碳抵換鮮麗旗幟背後的人權隱憂。

凡涉及土地利益,人群的想望便顯得錯綜複雜。社區與部落也並非是全然的受益或被害者,稍微挪動角度,便能同時察覺到碳抵換的光明和黑暗面。

參考資料: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淨零浪潮下 以「碳」為名的人權與土地掠奪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93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93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