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臺灣運動專項訓練早 未必贏在「起跑點」? 打好基礎才是贏家
李昕諭|專題報導
台灣於1868 年便創設體育班,目前從國小到高中共671 所學校設有體育班,班級數達 1,784 班。令人不禁要問,提早確定未來發展的項目做專項訓練,是否就能一如預期爭取更多練習時間,讓選手「贏在起跑點」?專家建議,應開發青少年運動員的能力,使其多元發展。若基礎不穩固,反而容易受傷且難以突破自我,對選手的運動職涯恐怕是「短多長空」。
國中小階段就將運動專長學生集中到體育班,在其他國家並不普遍。以美國為例,選手在大學階段前會同時接觸多項運動,譬如大聯盟球員Giancarlo Stanton在進入大聯盟前,是籃球、棒球、美式足球三棲的運動員。而臺灣則是國中、甚至國小就只針對特定項目訓練。
提早專項 青少年成績佳
以台灣在國際成績優異的棒球項目可見,多數打到職業舞台的選手們皆是從小加入體育班、校隊,在國中階段才開始往棒球發展的選手已算少數,大部分的選手都是約莫小學三年級即開始打棒球,甚至只練棒球。
提早讓選手往單一運動項目練習,使我國青少年在國際成績斐然,像是棒球項目,在青少棒階段可說是常勝軍,不可否認成績上確實有成效。選手從小花時間練習接球、打擊,在青少棒時期明顯比其他國家的選手表現更突出。
運動訓練 應以年紀區分
以選手身體發展而言,國小應重協調、國中則以敏捷為主,應先開發基礎運動能力,再談論爆發力等。文大足球隊教練、同時也是中國男籃國家隊體能訓練師的楊政盛表示,每個年紀有不同發展階段,應該隨著年齡成長去做不同的練習,更直言:「很多教練認為選手只要持續練,打久了就打得到球了,但根本不可能,他身體就是不協調啊!應該先解決問題,而不是花很多苦力卻得不到效果。」
而到了成人階段,明明比其他國家選手多花好幾年的時間練投球、揮棒,為何不再有優勢?楊政盛說:「因為人家都在發展基礎運動能力,條件上來才開始做專項,所以他底子好啊!上來做專項就突飛猛進的。我們是人家底子不好的時候做專項,然後再用專項贏人家。」點出青少年運動員應著重運動能力開發,而不是苦練動作、技巧。若運動基礎不穩固,選手容易受傷,且易遇瓶頸,對於未來發展有限。
多方嘗試 運動表現更好
體育系助理教授邱逸翔表示,在高中前盡量以多元發展為主,讓他們探索自己喜歡哪個項目,有興趣就不會變成被逼迫。也提到很多選手因為教練要求成績,每天操反而造成對這個運動的疲乏,導致太早抹滅他的興趣。現在《國民體育法》也規範,學員一天最多訓練三小時,修法後也將體育班學生出賽限制納入規範,希望以此避免體育班學生過度訓練及參賽。
東園國小少棒隊教練藍振奕說:「只練一個運動的話,你的身體就是只有那幾個部位在發達。如果你打棒球打到後來你去打籃球,你會發現你的身體素質會更不一樣。」平時帶少棒隊時也會讓他們嘗試其他運動,像是額外的加強訓練可能會用田徑、籃球的方式幫助他們,藉此訓練耐力、反應力。
接觸其他運動能訓練到不同的肌群與反應,對場上的判斷也有所幫助。邱逸翔建議賽季結束後玩玩不同運動,也能達到讓選手「充電」的效果,再返回自身項目心態與表現也會有所成長。
|藍振奕(左)表示,現在和以前觀念不同,會以保護選手為優先。
(圖片來源:藍振奕)
|《國民體育法》已對練習時間與比賽次數做規範,避免學生過度訓練及出賽。
(圖片來源:新竹市西門國小少棒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