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Adawang聚會所 幫助都市原住民傳承文化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李欣縵、陳宜岑/新北市報導】三鶯大橋底下的南靖部落,會看到很多戶由簡單工地木板建造,屋頂上蓋著一塊藍色的帆布,目的是為了防雨,看起來是一間間的工寮,但其實是南靖部落原住民的家。當初看到都市原住民孩童在社會中較沒有自信,因此希望透過移植原鄉部落的文化,蓋Adawang聚會所傳承原鄉部落的文化。現在的Adawang聚會所正面臨結構上的問題,需要修繕。

南靖部落是由阿美族人所組成,住在這裡的居民,七〇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離開原鄉部落,有的是從花蓮,有的是從台東,離鄉來到台北工作討生活的原住民,並從此在台北生活,成為都市中的原住民。

Adawang聚會所是工地用的木板當作牆壁竹子當作樑柱。攝影/陳宜岑

都市原住民重建Adawang聚會所 助孩子建立自信

南靖部落的頭目Karu當完兵後離開在花蓮的原鄉部落,到台北工作當木工學徒,但是木工的工資要在都市生活還是有點困難,最後甚至沒有錢可以付房租。後來頭目Karu的朋友告訴他說三鶯大橋底下有空地可以蓋房子,所以頭目Karu就跟幾個跟他遇到一樣問題的原住民朋友在三鶯大橋底下簡單的蓋房子,就在那裡居住。

頭目Karu回想剛來到這裡時,前三年是完全沒有水也沒有電,只能透過發電機獲取的生活需要使用的電力。但因為這裡一共七十六戶的住民,人口數量眾多,靠簡單的發電機發電實在是不夠每戶用電,是到後來在原住民立委的協助下,南靖部落的每一戶才獲得門牌,每戶都可以裝電表牽電線,維持基本的生活。

南靖部落是由都市的阿美族原住民組成,因為阿美族的共享精神,所以不管是從台東來的或者是從花蓮來的阿美族,在這裡大家都會互相照顧,不管原鄉是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都市的阿美族原住民在這裡成家,他們發現到部落的孩子到社會上跟其他的都市孩子生活,相較起來比較害羞,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都市原住民孩子能夠更認識自己,藉此建立自信心,決定將原鄉部落有的文化移植到都市部落,會每年舉辦豐年祭,並蓋一座阿美族聚會場所Adawang在南靖部落,但因為合法性的問題,以及金錢上的關係,所以只是簡單的用工地木板建造而成。

Adawang聚會所在阿美族的文化裡面是很重要的東西,所有的部落會議都是在Adawang聚會所裡面進行。南靖部落的長者盡自己能力範圍內,簡單的蓋出了Adawang聚會所,現在不只是部落會議會在這裡進行,他們也會在這裡上課,部落長者會在這裡教導小朋友阿美族的文化,長者們每週三也會固定在這裡共餐,維繫感情。

Adawang聚會所的意義。製圖/李欣縵

Adawang聚會所過於老舊 重建困難

由於當時經費的問題,Adawang聚會所的建造只能利用工地撿回來的木板建造,並且用竹子當作樑柱,從最初建造至今至少經過了二十幾年以上,經歷風吹雨淋,許多木板以及竹子都已經被腐蝕,加上南靖部落的位置是在行水區,若要在這一塊土地上蓋建築,只能以蓋工寮的方式建造,因此不能在這裡使用水泥,因此地面泥土有些滑落的現象。

Adawang聚會所的牆面經過時間的摧殘,牆面已經腐蝕。攝影/陳宜岑

「我這個頭目不知道怎麼辦呢,Adawang不穩,那老人在這邊上課,如果地震了,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怎麼辦?」頭目Karu相當無奈的說,Adawang聚會所老舊以及安全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但是因為經濟的問題,頭目Karu很想把Adawang修繕的安全一點,一直很難做到。

頭目Karu有嘗試過跟政府申請補助,或者是找原住民族委員會的人幫忙,希望修繕的方向是以安全為目標,將已經被腐蝕的竹子以及牆面換成較安全的材質,讓部落的人在Adawang進行文化活動時,可以不必擔心Adawang會不會倒塌,但最後都被以南靖部落的居住地是違建為由,而沒有獲得幫助。

樂窩助南靖部落重建Adawang聚會所

長期在三峽區照顧都市原住民孩子的樂喔社區服務協會,也嘗試過透過申請補助的方式幫助南靖部落重建Adawang阿達旺聚會所,但一樣沒有獲得回應,所以改成用募款的方式協助南靖部落。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是從三鶯部落的迫遷抗議開始,開始關注都市原住民小孩問題,最初是在隆恩國宅內,以社區照顧模式,以課輔陪伴照顧都市原住民孩童成長,希望藉此幫助他們找到歸屬感。最一開始主要是服務三峽隆恩國宅內的居民為主,近期將服務範圍延伸到南靖部落。

「部落的族人慢慢的在凋零,他們回不去部落了,所以Adawang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媒介。」主要負責的社工Aring眼眶泛淚的分享,她認為南靖部落的環境有文化傳承的優勢,因為部落長者離開原鄉,來到都市打拚,遇到了相當多的生活困難,最後在這塊土地上落腳。第一代都市原住民在都市當然會遇到很多的歧視,甚至是不公義的事情,但是長者們為什麼還有勇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而沒有被打敗。這是社工Aring認為要重建Adawang聚會所的原因。

南靖部落的族人在Adawang聚會所中討論事項。攝影/李欣縵

太魯閣族人打破身份 助重建Adawang聚會所

社工Aring會投入Adawang聚會所募款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她自己投入都市原住民照顧工作也是為了文化傳承,儘管她服務的對象是阿美族家庭,但自己本身是太魯閣族人。社工Aring在投入社工工作之前是在工廠上班,就在工廠工作的某一天,突然閃過一個想法,自己每天在工廠做這些工作,那他可以傳承什麼東西給自己的孩子?經過思考後,社工Aring決定往族語老師的方向去發展,在工廠不需要上班的時間額外進修族語以及羅馬拼音,最後成功獲取族語教師資格,投入原住民族語老師的教學。

當上太魯閣族語老師後,因為族語老師的資源在一般的學校並不多,所以薪資並不穩定,若只靠先生在工地的薪水生活起來實在有些困難,與先生討論過後,決定教完最後一個學期就回到工廠上班。在最後一年教書時,意外遇到一位在樂窩服務的婦女,邀請Aring到樂窩當志工,當了一年之後,執行長便邀請Aring到樂窩當輔導老師,開始在樂窩服務。

社工Aring在面對不同文化時,她認為不管是哪一族,大家都是原住民,文化傳承才是她想要做的事。她所做得這一切,從最一開始辭掉工廠不錯的工作,變成族語老師,最後到樂窩成為社工,這一切的轉變,她為的就是老人與孩子之間的部落文化傳承。

在Adawang舉辦文化採集活動 文化傳承

樂窩社區發展協會每年都會進行文化採集活動,這次採集的部落文化是以南靖部落為主,王紅是負責這次文化採集活動的總召,王紅是由樂窩陪伴長大的都市原住民小孩,這次在執行長的邀約下,成為活動的總召,她在這次的文化採集活動中,對於文化傳承有相當大的感慨。

王紅開心的與我們分享部落文化採集當天的情形。攝影/李欣縵

王紅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會帶她認識自己部落的文化,甚至是回到原鄉認識文化,但小時候的她什麼都不太懂。長大後,漸漸的開始發現自己文化有趣的地方,所以接下部落文化採集活動總召這個位置,並透過自己的專長策展,希望可以藉此帶領更多原住民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文化。

這次的部落文化採集的策展地點就在Adawang聚會所裡面,王紅在裡面看見了許多部落長者與小孩之間的互動,讓她回想到自己以前也是透過這樣的互動,激發了自己對與自己原住民身份的認同。但看到Adawang聚會所各處的腐蝕,以及頭目與社工Aring的無奈感覺是相當的難過。

採訪側記

進到南靖部落之後,看到的不是水泥建造的房屋,而是像工寮一樣簡單房子,很難想像在到處都是大樓的地方會有這樣子的地方。在與頭目Karu訪談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頭目Karu滿滿的無奈,身為頭目,負責掌管部落所有的事物,但是對於Adawang聚會所卻是無能為力。

延伸閱讀

創建全阿美族語學校 用語言認識自己

都市原住民的尋根學習 拉近與部落的距離

假日族語托育 扎根原住民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8則報導
2,263則影音
70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2,465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3,013
推:
0
回應:
0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6,558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5,794
推:
24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3,729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6,194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10,131
推:
2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919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9,93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4,992
推:
2
回應:
0

重建Adawang聚會所 幫助都市原住民傳承文化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9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9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