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成果發表]福隆沙灘音樂祭紀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龔筱雯
今天看的是90分鐘長片,2005年的《海棠‧馬沙與珊瑚》,導演是郭笑芸,本片以環保角度記錄2005年福隆沙灘音樂祭,因為有許多音樂樂團、海灘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所以節奏輕快活潑,一點都沒有一般紀錄片慣有的嚴肅沉悶。可惜的是因為片中音樂版權之故,目前該片並無正式對一般大眾發表,要取得 觀賞比較有困難。
拍攝初期,就約有30條故事線同時進行著,包括導演自行押寶的6個參賽樂團,反核及擁核的居民、環保團體、貢寮鄉公部門、舞台搭建工作人員、少年評 審等等。福隆的沙灘音樂祭從一個當初地方為了振興經濟而舉辦的活動,變成台灣獨立樂團最大的發聲舞台,現今嚴然已成為熱愛音樂者每年必訪的朝聖之地。不過 也面臨著與澎湖等眾多倚賴沙灘的觀光地相同的困境:因為不當的工程建設,導致沙灘隨海流而流失殆盡。
台北縣政府從第三屆福隆音樂祭開始,就已經邀請過許多記錄片工作者來拍攝音樂祭的記錄片,代表作如陳龍男的《海洋熱》,當初郭導演與活動策劃人廖志堅談到拍攝主題時,廖先生就對郭導以環保角度切入頗感驚奇與納悶,但卻也沒有反對,只是靜靜的支持著拍攝工作。而因為三個颱風過境,除了使音樂祭活動一再延期外,也對本片的拍攝方向產生了微妙影響。原本設定片中會有許多環保議題的堅硬訪談,也修正成適合一般民眾、高中生也能看懂的影片內容,不著痕跡的將沙 灘流失的環保元素隱藏在片中各角落,沒想到效果卻異常的好,許多觀賞過的團體都在看過該片後紛紛關心起福隆沙灘的後續發展,本片的製作目的可說是功德圓滿!
在拍攝技術方面,可能是當天放映的硬體或燒錄片畫質影響,畫面的品質跟色彩表現有點不足,其他我都覺得無可挑剔,尤其是收音與配音方面,表現非常有 水準,觀賞的當下我就一直讚嘆呢!郭導也跟我們分享一些拍攝的訣竅:她個人是非常注重收音的。除了觀察拍攝現場的雜音狀況、收音距離、順逆風方向、使用遮 風罩或用衣遮等技巧,最重要還是使用好的收音器材(結果還是錢吶!),並且帶耳機隨時確認收音內容。但這片特殊的是拍攝活動表演的即時性,很多畫面是當下發生無法重來的,所以團隊人員的調度變得異常重要,導演提到拍攝此片當時,共有6組機器分工待命,2組是即時畫面,3組跑人物線,1組是空景,而後續剪 片、配樂更是花上了4、5個月,工程不可謂不浩大。
郭導也提醒一些後進在拍攝紀錄片時,關於溝通的重要性,除了與應邀拍攝的單位負責人、受訪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對話外,也必須把持自己的拍攝原則,維持 合作關係之餘,也維持自己的觀點與立場的平衡。特別是牽扯到法律問題的部分,是一些剛踏入拍攝較沒經驗的紀錄片工作者會發生問題的地方,郭導提醒我們任何片中使用的音樂(特別是之後會牽扯到經紀權的藝人團體)都必須簽屬版權授權同意書,公部門等也必須簽受訪同意書,若考量資金成本,許多音樂片段也可由會樂器的友人操刀演出,演奏一些和弦之類的...。
最後,也最重要的就是:拍攝紀錄片必須保持著一種open mind,因為最重要的往往是正在發生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將會影響並決定紀錄片的一切,所以我們要用一種開放的態度跟心靈,敏感地去觀察與傾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