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文/楊宛倫(台北分會五股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葉羊)
圖/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職,自然名:大笨鳥)
從小住在淡水,陸蟹對我來說,是常見的生物,只要在下過雨的傍晚,到臨海附近的雜木林,都可以看到許多陸蟹,但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漸漸地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一日,在關渡平原漫步,看到一隻背上有微笑的螃蟹往道路衝,立刻將牠請到路邊,但這樣有綠有黃的又有紅螯的螃蟹我沒看過,馬上拿起手機拍起來,詢問朋友之後,才知道是紅螯螳臂蟹,接著朋友也轉給我當時由協會經營管理的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陸蟹守護志工培訓活動,直接就報名了。
經過陸蟹的講座以及現場的調查後,深深覺得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對環境如此重要,除了幫忙陸地上面的有機質分解外,也是供養大海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身負重任的牠,除了原本的自然淘汰機制外,隨著環境的開發與破壞,加重了生存的困境。等到要去釋幼時,得穿梭過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如汽機車的馬路、自行車道以及防波堤等等,還要面對外來種-長腳捷蟻(黃瘋蟻)的攻擊;好不容易度過了那些危機之後,又要攀爬過一座一座的堤防以及水泥設施,有的順利到達海邊,有的卻迷失在冰冷的水泥建物裡面,慢慢的因為缺水而死。在現場調查中,最難過的就是撿到抱卵的螃蟹媽媽餅,有的還是新鮮的…記得第一次遇到新鮮的抱卵大體時,我眼眶有點濕,一邊用工具鏟起大體,一邊在心中說著對不起、不痛了…。
▲抱卵即將釋幼的陸蟹媽媽
▲陸蟹媽媽和無數個來不及誕生的生命慘遭路殺
▲陸蟹的遷徙途徑困難重重,經常必須費力翻越垂直的堤防牆面
▲疑似受到入侵種長腳捷蟻攻擊而亡的陸蟹
在調查行動中,我們遇到很多民眾詢問,也有人直接問我們是不是抓回去吃,因為他們曾看到有人抓螃蟹回去食用,幸好民眾聽了我們的解說後,不但誤解沒了,也會更想了解這樣的生物,甚至跑步的、騎腳踏車的,紛紛都放慢了速度,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找到人蟹能夠和平共處的生態工法以及正確的態度。
快來聽聽更多關於陸蟹的故事,點入收聽早安荒野Podcast<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