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2021/12/24 13:11
2,98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張珈爾、李謙謙台北採訪報導】四大公投18日落幕,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18至30歲具投票資格的青年超過340萬人,然而,各投票所卻不見年輕人踴躍前往投票的身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生蔡佩軒、林念慈表示,因為系上有活動,他們都沒有參加公投,政大會計學系學生洪上恩也坦言自己雖然很想投票,但須承擔的成本過高,因此也未返鄉投票。政大政治學系學生陳莛沂則表示,這次公投議題對他自身的影響力並不足以驅使他為了公投回家一趟。

在外求學的學生,常因返鄉成本過高,缺乏回家投票的動力,因此形成青年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的印象。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俞振華表示,年輕人的投票率確實較低,他分析,學生要負擔的投票成本比一般民眾高。此外,在資訊自由的時代,對新聞、政治完全不熱衷的學生,便能不看任何政治新聞,因而形成熱衷於政治的青年非常熱衷,但不熱衷於政治的青年便不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的兩極情況。

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意願低落,不只反映在公共議題上,就連校園內學生自治情形也不盡理想。政大於今年11月底舉辦的學生議員選舉,只有1000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各學院投票率平均為8.3%,最低甚至只有4.2%,極低的投票率顯示學生對自身權益並不關心。臺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北區)陳思妤強調,校園裡面做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一定會某種程度上,間接或是直接地影響到學生,「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不去關注,關於我們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去了解?」前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則點出,若校內學生不參與投票,便失去要求學生會為學生做事的立場,更遑論對現況表達不認同,「你那時候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你未來就會失去相應的權利。」

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投入,或許能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提倡道:「公共事務要能做得好,其實是需要由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驗,提供好的貢獻。」他認為,社會才因此不會在發展上產生偏差、獨厚特定價值,多元意見較能使公共政策具備公益與良善的可能。

目前仍有多數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不足,因此,專家呼籲年輕世代應踴躍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牢牢握緊手中的公民權利,讓選舉發揮民主功能,傳遞青年真實的心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