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記者陳怡卉、許天馨、郭庭彣/台中報導】
時代的變遷,曾經在台灣建築業風靡一時的磨石子,因爲製作成本過高,以及會產生環保問題等,磨石子逐漸被磁磚等其他建材取代,而其所需要的磨石技術,也隨著需求降低和磨石師傅們的退休,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
在臺中市霧峰區的工藝創作者家陳雨蘭,嘗試對傳統的磨石子工法加以改良,將磨石子與傢俱飾品結合,使磨石子轉變為一種新的工藝品。
關於選擇用磨石子做為工藝品的素材,陳雨蘭表示,她最一開始其實是販賣工業風格的燈具,但在經營的過程中,發現同行都在削價競爭,若自己想繼續經營品牌,必然要開發新思路、新素材。而在尋找素材的途中,她突然想到外婆家的磨石子地板,更想起在就學時期,越來越難見到用磨石工法製作的地板,於是她決定以磨石子做為新產品的素材。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她從網路學習製作方式,配合自己的需求調整工法,像是把最後放入的石頭先放進水泥攪拌,讓水泥能更好包覆石頭,減少氣泡,或是使用不同的機器,需要自己加水研磨等。但長時間的研磨,製造出大量粉塵,因此在製作的過程,陳雨蘭必須得戴上口罩才能進行作業,同時,長時間接觸水,讓她的手反覆受到刺激,富貴手成為職業病,使她必須戴上手套工作。
陳雨蘭說,她在擺攤販售工藝品時,發現一些年紀稍長的民眾也不太了解磨石子,很常將磨石子、洗石子和抿石子等相似工法搞混;也因為不清楚製作磨石子需要花費的成本,而無法接受商品販售的價格,因此她決定開辦磨石子的手作課程,推廣磨石工法,讓民眾能親自體驗磨石子的製作過程,了解磨石工法的辛苦及它的價值。
除去國內的擺攤外,陳雨蘭在2018年前往澳門參加塔石藝墟的海外市集,推廣富有台灣文化的磨石子,因為當地的建築較多為葡式建築,導致澳門民眾對於磨石子感到陌生,擺攤的效益不如預期。但由於磨石子容易清潔、保養、好照顧的特性,磨石子成為國內外傢俱的新潮流,不少民眾選擇用磨石子做為家中中島和桌子的材料,因此陳雨蘭猜測不久後國外將能更加接受磨石工法,也能讓更多人了解磨石工法的魅力所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