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獨立書店面對困境的生存之道
疫情期間很多店家面臨經營困難,無法生存因而倒閉,但位於北投的有河書店,老闆詹正德結合複合式經營的模式,店內除了書籍還有販賣文創商品和餐飲,面對疫情所產生的經營困境,他不在乎收入上的多寡,還是希望大家能到書店來,摸到實際紙本書的感覺。
去年八月重新在北投營業的有河書店,防疫期間使得來書店光顧的客人大量減少。以整體來看,疫情使得獨立書店的收入持續下滑,產生一個劇烈的震盪,比較脆弱的店可能就更難以繼續營運。可是有一些新的書店不是特別要選在這時間開幕,它可能計畫了很久,已經投入了資源、時間和心力,卻剛好碰上疫情。有河書店老闆詹正德表示:
「我覺得其實選在這期間開幕的書店都蠻勇敢的。一來雖然說整個產業是非常不看好的,可是還是有許多人願意為這個產業投入心力,你就可以想像其實這個產業還是有他的某種影響性跟美好的遠景,所以才值得這麼多人前仆後繼想要投入。就復合一些其他的營業項目,比如說我雖然開書店但我也賣一些咖啡、餐飲,或者是說我店裡也有賣一些文創商品,或者利用活動來爭取其他的資源,加上我也可能申請政府補助,可以讓我度過一些困難的時刻。」
在政府防疫措施下,書店和來消費的客人互相形成一些改變,像是疫情前大家就是直接到書店去買書,可是疫情的發生,讓實際踏入書店的客人減少了,有些書店就改為網路書店的模式,讓客人可以直接在網路下單,詹正德表示自己並不會朝網路書店的方向經營:
因為本來開實體書店的初衷還是希望大家到書店來,摸到實際紙本書的感覺,開實體書店的空間有它不可被取代性,各種文化在這個空間裡面會有一種翻攪的過程,那種翻攪就是你本來帶有某些想法,可是你進到某個書店以後,你那些想法會因為你在書店裡翻的一些書,會有一些翻攪,那這種東西在我們看來是很難得的,這個東西都是無價的,可是這個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種寶貴的經驗,那我們今天不希望這個經驗被取代。」
詹正德投入獨立書店這樣產業不是想要賺錢,經營的初衷是希望能看到客人來店內光顧時與書之間的互動,就算在疫情期間經營比較困難, 他還是希望客人能親自到書店選書購書,感受書的溫度。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吳芳瑜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