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菜殘渣重生再利用 變身洋菇實踐循環經濟
標一:市場農廢無去處 剩餘菜葉變洋菇
OS:一顆顆白白胖胖的洋菇,富含大量的纖維素與蛋白質,因此有蔬菜界牛排的美名,然而你知道嗎,這些漂亮的洋菇,是從稻草與蔬果廚餘中誕生的。
雲林縣的西螺市場是全台最大的產地蔬果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台灣的三分之一。
銷售運輸來自台灣各地的蔬果,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蔬果殘渣。
BITE:那就壞掉了啊,有時候都被蟲蟲偷吃啊,客人就不要啊,不要就都倒掉了啊,有時候壞掉爛掉,壞掉爛掉就要倒掉啊。
OS: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的市場果菜殘渣量每年都超過兩萬公噸,在民國107年更高達2.8萬公噸。
削下來的果皮或是壞掉的菜葉,都成為市場裡最沒有價值的農業廢棄物。
BITE:現在大家都貪便宜,通通給你這個清運,雖然一天給你一千塊,你把我運去燒了或是處理了,反正我看不到就好,你給我一個單子,說喔這個,他運去哪裡你也不知道對不對。
OS:蔬菜含水量高,因此焚燒成本也高。
BITE:其實這些都是有機質,啊你那些剩餘的菜,菜還是回到同樣的問題,他的含水率太高,跟那個廢菇包一樣,含水率太高,你要把它(高溫)乾燥。
OS:常有不肖業者懶得處理,直接把賣不掉的蔬果丟進大排水溝,兩種做法都對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標二:司機轉行做菇農 回收稻草再利用
OS:看見這些果菜殘渣,以及農民即將焚燒的稻草,原本從事運輸業的周昭陽,因為兒子的一句話,讓這些廢棄物與他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BITE:我一個小兒子,他回來跟我說老師說要做環保救地球。
OS:以前開車送貨時,他最討厭遇到燒稻草,於是他把稻草回收起來,打算賣給養牛戶作飼料,這樣既能減少空氣污染,又能讓稻草重新發揮價值,但事情卻沒有他想像中的順利。
BITE:結果收起來很多稻草的時候,我們要賣的時候,沒有人跟我們買,沒有出路。
OS:稻草躺在田中無處可去,周昭陽靈機一動 ,想起市場有許多丟棄的蔬果殘渣,或許可以將稻草與果菜混合發酵,做成堆肥,轉為洋菇的養分。
標三:入行容易養菇難 千百嘗試不放棄
OS:門外漢的他, 剛開始完全種不起來。他知道稻草與殘渣必需均勻攪拌,但卻不曉得要過五天才能再進行二次發酵。試了幾千次都沒成功,失敗後倒掉的不只是堆肥,更是他的時間與成本,最低潮的時期甚至負債千萬。
BITE:沒技術的時候不會出菇啊,所以我們一直跟那個農試所的老師請教,不然真的一開始是生不如死啊。
標四:農業廢物成綠金 永續種植護環境
OS:試了又試,終於種出又白又嫩的蘑菇,那些原本要被淘汰的高麗菜與稻草,也成為周昭陽生命裡的堆肥。
BITE:就是因為我的堅持,所以致使本來我就是要走向失敗
OS:利用這些蔬果稻草達到農業的友善循環,實踐要環保愛地球的初衷,也為農業廢棄物找到新出路。
BITE:稻草大概有兩千噸,這裡果菜殘渣大概有三千噸,其實未來應該會更多。
標五:拒絕漂白難銷售 無毒洋菇找出路
OS:沒想到種出來的洋菇,卻因為外表不漂亮被盤商挑惕。但他堅持不用漂白劑,他說「自己不敢吃,也絕對不能賣給別人」幸好努力還是被看見,他的友善無毒洋菇,終於有了賣出去的機會。
BITE:所以沒有盤商要跟我買,我的東西那時候種得起來的時候也賣不出去,這樣啊,所以之後就是,因為賣場他把我的東西排上去賣之後,我們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才有慢慢改變,因為知道說,原來這種東西就是不能純白,要純白的不可能。
標六:自製覆土代紅土 愛護土地不採挖
OS:不只農業廢棄物友善循環,還有種洋菇需要使用的紅土。
BITE:我不要用紅土,所以我才會自己下去做培養土,我把我自己種過之後的這裡的廢棄物,這裡的農業廢棄物,我把(廢棄物)收回來,一樣再處理做培養土。
標七:友善循環愛地球 農廢尋回新價值
OS:未來他更希望用回收雨水作為堆肥用水,減少浪費水資源。那些原本會化為灰燼的稻草與蔬果殘渣,經過周昭陽不斷的嘗試與堅持,孕育出無毒的洋菇,讓虎尾的空氣清淨了,排水溝乾淨許多,實踐兒子說的要愛地球,也讓農業廢棄物重新找回價值。
採訪撰稿 吳欣穎
攝影剪輯 李汶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