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燈籠店老綿成 燈火綿延三代傳承
位於台北市的大稻埕中,有一間百年老店。老綿成創立於1915年,至今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時代不斷變遷,老綿成燈籠店第三代負責人張美美不斷的調整步伐,將這項傳統工藝帶給大家。
老綿成是從1915年開始,剛開始是做手工的金紙到後來轉變成燈籠。做金紙有一百多年,而轉型成燈籠也有五六十年之久。後來手工金紙變成半機械化,要買機器和空間方面都有一定限制。所以張美美的父親看到人家有人做燈籠,因而決定轉到燈籠。
因應燈籠市場改變 改良傳統設計
手工燈籠的制作過程比起人們想像中更為繁瑣,早期燈籠都是以竹編,再經由糊紙、上色、寫字及防水等步驟完成。近年燈籠材料改變,前置作業交由工廠負責,再由張美美親手在燈籠上題字及設計花樣,讓每一個燈籠都是獨一無二。
老綿成燈籠店負責人張美美說:「早期我父親在做的燈籠是這種手編的最多,後來就慢慢沒有辦法應付這個市場,轉到別的比較屬於工廠化的。這個竹燈籠是蠻繁雜的,這個是紙的,就是要糊紙、上色、寫燈籠,還有防水。後來有工廠跟我們配合,因爲這個是布的,就轉變到這種的,為什麼他可以這樣收,而且下雨沒有關係,人家拿走也沒有關係,就這樣演變來的。」
結合現代創新 堅持延續傳統
經過時代和產業的變遷,祭祀活動不如以往興盛,人們對燈籠的需求也大量的下降。雖然燈籠的規格和尺寸有所限制,但張美美不斷創新,運用台灣花布、日本織布,或是與水墨畫家合作,為傳統工藝增添現代氣息。但他在創新之餘也不忘對傳統工藝的堅持。
張美美認為:「我們也是隨著這個時代在變,不是說一成不變。我父親在的時候沒有這麼花花綠綠。我父親是不可能復活,可是說他假如有一天復活說,哎喲你是在幹什麼啦!整個花花綠綠的。因爲有的人買東西他不知道我們的過程,他都把國外的拿過來,我要買這一個。我說抱歉,因為我們這個是傳統的燈籠,你再多錢我也沒辦法做。」
時代不斷進步,但在人來人往的迪化街中,張美美堅持不歇,用心打理著百年燈籠店老綿成。傳承傳統工藝同時結合現代藝術,為每一個燈籠注入靈魂。希望能透過這間保存著歷史價值的燈籠店,讓人們對於燈籠的轉變和歷史的變遷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讓這些傳統工藝慢慢消失。
淡江新聞 黃詩敏 林穎賢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