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鞦韆初登場 考驗親子共享概念
標一:鞦韆計時三分鐘 家長看法兩極
NS 計時器響
OS:最近台北市的公園裡出現這個小裝置,這是北市府十月初在大安森林、花博、青年、南港、前港、碧湖總共六個公園加裝的鞦韆計時器,試辦為期兩個禮拜的友善限時分享方案,但是用計時器限制小朋友的玩樂時間,是可以有效幫助小朋友學習分享的嗎?
民眾吳小姐bite:我不覺得有需要,因為我會覺得這種,應該更是家長跟小孩之間要彼此培養的一種默契。
民眾戴小姐bite:我是覺得有也不錯。
民眾 吳小姐bite:我覺得應該不太需要廣設吧
標二:從遊樂場出發 規範也成機會教育
OS:近年來因為少子化,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增加,小朋友平常很少有跟其他人分享的機會,透過共享公園的遊樂設施,讓家長可以藉著遊樂場的規範教育小朋友。
小朋友VS.民眾戴小姐bite:覺得差不多3分鐘OK是不是?(點頭) 然後3分鐘換人這樣子?(點頭) 可以。
OS:遊樂場的規範沒有強制性,因此家長和小朋友的溝通就是關鍵,如何讓小朋友從規則中學習分享並接納是一大課題。
台大兒童精神科醫師張鎔麒bite:的確他是一個機會,可以去跟小朋友討論說,為什麼需要三分鐘就換人,同樣一件動作,我們大人怎麼在旁邊,跟小朋友解釋,其實是比較重要的。
標三:共享遊樂設施 美德從小培養
OS:一樣都是小孩的天堂,遊樂園裡熱門的設施也排了很多人,共享的概念早就滲透在生活中,強制規定和主動分享只有一線之隔,家長如何引導至關重要。
記者 董宜蓁 李嵐馨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