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系列十一: 汙染資訊即時且透明化 如何形成政治壓力、創造氣候行動

文字-A A +A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匯聚全球相關組織討論氣候變遷,台達基金會以周邊會議主辦方的身份響應,與世界分享台灣經驗,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台達基金會今年建構移動汙染源監測網,讓民眾可透過手機即時了解特定區域的空氣品質狀況,他認為,該監測網有機會形成一股力量,創造政治壓力給政府,讓後者更積極做出氣候行動。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於周邊會議中分享台達經驗及實際案例。圖片來源:台達基金會提供。

台達基金會在COP26期間邀請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柏林理工大學、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等,舉辦周邊會議座談會,聚焦城市治理下如何逐步達到淨零碳排。

張楊乾分析,在解決城市碳排放的問題上,運輸部門一直都是許多城市的優先選擇,因為有高達1/4的碳排放來自各式運具,而整個轉型過程中,需要城市、公司、駕駛等的參與,使運具燃料從傳統汽柴油,逐步轉型為電動化。

 

台達推即時汙染地圖  鼓勵實際的改變與行動

台達基金會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與共享電動車業者(Uber Like)合作,建構移動汙染源監測網,張楊乾指出,整個車隊都安裝了PM2.5(細懸浮微粒)和一氧化碳感測器,將汙染的即時數據結合地圖資訊,讓使用者可以從手機上直接看到各街道空氣汙染的情況,不僅期望藉此推動大範圍空氣品質維護區,並且保護對空氣汙染抵抗較弱的族群,例如孩童等。同時,也鼓勵更多人改為使用電動車,降低對空氣的汙染,而這正是台達基金會的第二步。

使用者可以從手機上直接看到各街道空氣汙染的情況。(圖片擷取自台達台北市街道即時空汙地圖

不過張楊乾也坦言,從汽柴油車轉為使用電動車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障礙,他現在就是電動車使用者,因此完全可以理解駕駛所面臨的情況;他認為,政府需要盡快安裝更多的充電樁,台達目前已開發快速充電系統,可以在7分鐘內讓電動車充電90%,換算下來可以行駛約300公里。

他相信,台達的新技術可以讓更多用戶更為輕鬆地轉換到電動車使用,不過也同時要考慮電網過載的風險,台達的V2G(車輛到電網)創新技術可以成為解方,透過V2G系統,有望減少逾一半的高峰期用電量,讓台灣的能源使用更有彈性,使城市電網在面對突發災難時的恢復力更為強健。

不過張楊乾也強調,使用者行為改變也很重要,因此可以透過改變尖峰時間充電樁使用費的方式,鼓勵人們在離峰時段使用,透過定價策略最大程度減少電動車對電網的影響。

V2G(車輛到電網)創新技術可減少逾一半高峰期用電量,讓電網使用更加彈性。(圖片來源:台達基金會簡報)

 

缺錢還是缺技術? 能源轉型、永續運輸的關鍵挑戰

城市在面對能源轉型、永續運輸的議題時,確實面臨許多挑戰,柏林理工大學Oliver Lah分析,現階段確實有許多可以隨時應用的解決方案,甚至不涉及技術測試與創新,因此沒有理由不採取行動,但如何從眾多方案選擇最適合的是一大挑戰;財務也時常被認為是氣候行動的最大障礙,但他抱持懷疑態度,因為其實有很多金融機構正在等待可融資的項目,因此,專注在賦予權力給地方政府、地區公司採取行動更為重要,提高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融資就會隨之而來。

來自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Tu My Tran則進一步說明,從技術層面來看,解決方案有許多種,挑戰反而會是如何將所有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成為系統性的解決工具,這不僅包含技術能力,也必須結合商業模式等,融資的取得確實對某些城市不是問題,但對小城市來說則是一大挑戰。

世界許多國家的碳排放,有4分之1來自運輸部門。(圖片來源:台達基金會簡報)

同樣來自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Giorgia Rambelli則說,不能只是等待技術解決所有問題,同時必須要獲得政治承諾以實踐氣候行動相關計畫,如何與地方政府合作並且實施計畫是一大挑戰,因為目前仍有一些不夠穩定、不夠明確的監管框架,這等於是政府方面無法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我們(政府)想要什麼?我們想要走到哪裡?我們想要投資什麼?」這些都還沒有解答,政策和計畫仍然缺乏一致性,不過也不能將所有的挑戰和壓力都放在政府身上,城市內部有許多不同的組織、部門,通常不會互相合作,或以類似的方式思考解決方案,這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從國家到大城市、到中小型城市  不要低估任何一個行動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Dushan Boroyevich則強調,政治會改變,但整個社會不一定會隨著政治改變,因此必須要推動城市在氣候行動上的意願,必須提供工具、教育,並且接觸每一個人,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有多麽重要,同時不要低估一個小行動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們必須做好改變的準備,否則改變不會發生。

至於如何在不同的國家及城市落實創新技術,以加速實踐氣候行動,Oliver Lah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他說,人們經常關注大城市的計畫,但應該反過來,去協助更多有需要幫助的城市,同時給予這些中小型城市更多的關注,他們也許有不同的氣候行動需求。

Tu My Tran也說,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相當重要,可以透過學術界、私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實現將不同的氣候行動計畫擴展到其他城市。Giorgia Rambelli則同意加速實踐氣候行動,必須要在不同城市實踐計畫,而不僅是宣傳計畫。

「我們使用的高速公路並不是由汽油的價格建造,而是由政府所建造,因為政府認為這很重要。」Dushan Boroyevich說,當所有人、整個社會都認為新的電力基礎設施很重要,且需要去建構時,改變就會發生,因此必須要去鼓勵社會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有一部分的人總是覺得被忽略  來自內、外部的溝通心法

對於如何說服公民、政府做出改變,Oliver Lah首先提出溝通的重要性,「我們和人們溝通時,必須要使用他們習慣的語言。」也就是說,若與運輸部門的人溝通,就必須要用他們的說話方式,嘗試說服財政部門時,就必須以經濟學角度切入,分析成本效益等,這些才是他們投入氣候行動的動力。

Tu My Tran進一步分析,必須讓每個利益相關者加入,並且了解、滿足他們的需求,目前的問題是,有一部分的人們總是覺得被忽略,他們的聲音沒有被納入,因此這些過程雖然耗時,但仍是必須的;要注意的是,利益相關者不僅來自外部,同時內部也有利益相關者,例如政府部門內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部門參與氣候行動,他們就是內部的利益相關者。

人們有權利改變運具使用方式,包括腳踏車、走路都是選項。(圖片來源:shih-ming Yeh, CC BY-NC 2.0)

Giorgia Rambelli表示,可以透過強化對共同利益的關注,說服公民做出改變,例如日常生活的空氣汙染,不僅關係著環境,也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同時,在談論投資回報率時,應該不只關注在財務上,環境投資回報率也應是關注重點,「我們應該思考,如果現在不投入轉型,未來需要付出多少資本去面對環境,這是常常被低估的。」

最後,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Stefanie Holzwarth說,讓人們了解有什麼權利很重要,人們有權利居住在更好、更乾淨的城市,人們有權利改變運具使用,騎腳踏車、走路都是選項,必須要讓公民意識到他們有權利做出改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1j2syyrOfI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

台達50周年節用厚生倡議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COP26系列十一: 汙染資訊即時且透明化 如何形成政治壓力、創造氣候行動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