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多達 20% 的人口患有腸躁症,這會導致進食後胃痛或嚴重不適。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無麩質和其他飲食可以提供一些緩解,但為什麼這有效是個謎,因為患者對其他的食物不過敏,也沒有已知的疾病,如乳糜瀉這種自體免疫性疾病。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吃某些食物時會感到腹痛的生理機制。這一發現可以為更有效地治療腸躁症和其他食物不耐受症帶來新契機。這項研究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他的研究團隊的臨床研究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以將某些食物與釋放"組胺(Histamine)"的細胞(稱為肥大細胞mast cells)的活化以及隨後的疼痛和不適連結起來。若進一步阻斷組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則可以改善 腸躁症患者的狀況。
在健康的腸道中,免疫系統不會對食物做出反應,因此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導致這種耐受性下降的原因。由於 腸躁症患者經常報告他們的症狀是在胃腸道感染(例如食物中毒)後開始的,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當腸道中存在某種特定食物時,感染可能會使免疫系統對該食物敏感。
研究人員用胃病感染模式小鼠,同時給它們餵食卵清蛋白,卵清蛋白是一種存在於蛋清中的蛋白質,在實驗中通常用作模型食物抗原。抗原是引起免疫反應的任何分子。一旦感染被清除,小鼠就會再次服用卵清蛋白,看看它們的免疫系統是否對它變得敏感。結果是肯定的:卵清蛋白自身引起肥大細胞活化、組胺釋放和消化不耐受,腹痛加劇。
然後,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免疫反應中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將卵清蛋白的攝入與肥大細胞的激活聯繫起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免疫反應只發生在被破壞性細菌感染的腸道部分。它沒有產生更一般的食物過敏症狀。
研究人員推測,這指向一系列與食物相關的免疫疾病。一方面,對食物抗原的免疫反應是非常局部的,如腸躁症。另一方面是食物過敏,包括嚴重肥大細胞激活的全身狀況,對呼吸產生影響,血壓等等。
然後研究人員繼續觀察 腸躁症 患者是否也有同樣的反應。當與 腸躁症(麩質、小麥、大豆和牛奶)相關的食物抗原被注射到 12 名腸躁症患者的腸壁時,它們產生了類似於小鼠中所見的局部免疫反應。在健康志願者中未觀察到反應。
目前正在進行抗組胺藥治療的更大規模臨床試驗,但了解導致肥大細胞活化的機制非常重要,並將為這些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