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世界無車日與台灣無車日

2007/09/11 14:47
3,00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以下文章摘自"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全球無車聯盟章程

汽車倚賴的沈重成本
   汽車倚賴已然導致全球性地在環境與社會方面破壞生活方式。1950年時全球有七千萬輛車、卡車與大客車;到了1994年這個數目變成九倍,即六億三千輛。也就是說從1970年起,車輛每年成長一千六百萬輛。倘若如此繼續下去,到了2025 年全世界的馬路上將有超過十億部的車輛奔馳其上。這些車輛每天會消耗三千七百萬桶油──佔全世界汽油消耗量的一半。它們必須為半數空氣污染,或者至少三分之一溫室氣體排放負責。

   汽車,不論其是否標榜為『潔淨』、『綠色』或其他等等,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已成為傷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因車輛交通致死的人口為一百二十六萬人,是因戰爭死亡的四倍;全世界的馬路上每天有超過3000 人遭到殘殺,這還沒有包括因其導致氣喘、癌症、白血病和肺部疾病的人口。如果把每年一千至一千五百萬在馬路上受到的傷害與殘障算進來,再加上對動物造成的傷害和死亡,這個問題就真正有資格稱為是災難了。

  

   除了製造悲劇,汽車也型塑並且扭曲了我們的都市環境,它們以能夠盡快抵達各處的低密度、向外蔓延的設計環境,取代了生動、愉悅、方便步行的人性尺度的社 區。 藉著貢獻給車輛交通的寬闊馬路和停泊車輛的柏油『海洋』,我們每天越來越不用雙腳就可以抵達目的地。社交活動和文化交流的空間因此被稀釋掉了,同時也驅 散、抑制了維繫社會所需的非正式社交接觸。生活被推進室內,被分開,被區隔了。
  
   我們社會所倚賴的是一種昂貴、不公平的技術,在為了『移動』的種種發明中資源最為密集的方式,它更已經擴張成在大部分工業世界中達到本質上的獨佔壟斷。這 種汽車-快速路- 汽油的體系否決了孩童、老年人、貧困和肢體殘障的人們自由移動的權利。至於就算有公共運輸、腳踏車和方便行人等的基礎建設,也不過都是事後措施罷了。我們 的身心健康受害,體能水準下降,這都要歸罪於全球性的肥胖『傳染病』。藉著不計成本以安置車輛,我們的社會創造出一片以隔絕、疏離取代空間感受與社區意識 的都市荒蕪地。

未來的無車社區
  
   基於汽車必須為其對人類與環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負責,無車社區的構想應該是永續社會一個合邏輯的里程碑。藉由考量生態與社會性的原則,我們可以由人類的尺 度建構活潑、美麗並且和諧的環境;藉著創造行人導向、友善腳踏車的人類棲息地,我們可以把體能活動再次引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可以使孩童、上了年紀的 人們、貧窮還有肢體殘障者輕易抵達目的地;我們可以把現有的鄉鎮、城市改造成在合理、健康的密度下融合了住家、商店、辦公室和文教場所,讓人們更願意居 住、工作的地方。同時我們還可以因為大幅降低對石油倚賴與氣候變遷的貢獻,來盡量減少人類造成的生態痕跡。 
   
   除 了建造無車社區,我們也要在現有汽車倚賴的脈絡之內去增加替代方案的存活率;為了有效降低車輛交通與汽車造成的污染,我們要推廣替代交通運輸的基礎建設, 以便實質上取代車道和停車空間。我們會舉辦反對開發新路、道路拓寬、新停車場等提案的活動;我們要指出即便減少車輛,或改變成使用較環保的車以減少污染, 但是倘若依舊保持高度消費與使用能源的都市生活模式,是無法達到社會與生態健康的。

   在為我們現存工業化的交通體系尋找替代方案時,藉由『鄰近』以能『接近』,這個概念比藉由『移動』更為有用。我們常會忘記人類之所以要定居,就是為了要盡 可能增加互動的機會,為了盡量把人們和目的地湊在一起,並且盡可能減少人與貨物的運輸。因此除了推廣交通運輸的替代方案,我們還要致力重新配置一些曾為車 輛所主導,荒蕪、棄置的空間,使其成為店鋪、工作場所、集會地點、遊樂場、公園和社區公園等『目的地』。利用無車日、『騎腳踏車上班週』等饒富創意的計 畫,我們就能改善地區的適居性,並且為改造交通運輸建立廣泛的公眾支持。

請進一步了解 World Carfree Network 請看 http://www.worldcarfree.net/
中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2006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