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植物園領頭 野花草成未來植物園圖像
從英國皇家植物園和台北植物園,可以看到未來的植物園將是以原生物種、耐旱、耐澇的植物為主要趨勢。而面對極端氣候,植物園能否設計出氣候復原力或具有韌性(resilience)的植物群落將成為核心能力。
台灣為生態熱點,中部高山的野花如實展現了豐沛的多樣性。圖片來源:王迺卉
今年(2021)3月,台北植物園引進20種瀕危植物在內的70種原生小草花,創造亞熱帶草原地景,台灣都市「野花園」[1]就此誕生。這遲來的接納,除了代表台灣的植物園經營團隊帶入了新的意識,不再只看重特定的珍稀花草,而是更重視本土的原生植物。
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百年大計
都會區植物園的極致,可以向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RBG KEW)取經。
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凱瑞(John Kerry)於今年7月造訪英國時,選在邱園發表氣候演說。此處標竿性的植物保育歷史可追溯到400年前,而保存世界瀕危物種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歲月,也長達了260年。
邱園在邁向2030年的變革宣言中,更定下目標:除了持續以科學為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之外,更希望透過其科學研究,以及位於倫敦郊區的廣大腹地,激發人們保護自然的渴望,並訓練新生代、擴大影響力,影響英國國內與國際間的植物生態保育政策。
邱園(RBG KEW)致力於變革,激發人們保護自然、影響英國國內與國際間的植物生態保育政策。圖片來源:Sarm Boonlertuthai/ Flickr (CC BY 2.0)
「野花草」升格 成植物園主角之一
從邱園和台北植物園的規劃可以發現,未來的植物園圖像將是以原生物種、耐旱、耐澇的植物為主要趨勢。而面對極端氣候,能否設計出氣候復原力或具有韌性(resilience)的植物群落,也將成為植物園的核心能力。
因應全球暖化,邱園將原本英式花園風格的岩石花園,改為地中海風貌。原本的玫瑰或牡丹,改種紫花飛燕草、黃色毛蕊花、橄欖。邱園透過累積百年的植物學經驗,讓遊園者在岩石花園中,就可以看到歐洲阿爾卑斯山和庇里牛斯山、中亞草原和喜馬拉雅山溪流與草地、北美高山或草原和沼澤、巴塔哥尼亞高原、地中海灌木叢與南非山峰、或澳洲南部和紐西蘭的山峰等植物景緻。
花園中有70%的物種是透過在野地收集的種子所培育。其他的區域,更有來自世界各國,超過1萬4,000棵樹種、550種草、170種玫瑰、以及許多不同種類的的龐大植物收藏。
邱園中的繁花盛景。圖片來源:JR P/ Flickr (CC BY-NC 2.0)
足以維繫社會安全的植物與微生物保育
植物不僅帶給人們心靈的慰藉,更被大量用於治療疾病、製作衣物、維持生計,也用於維繫身體的健康運作。我們對植物的需求是如此之大,因此,保育植物就等於保全人類的未來。
菌類的應用也幫助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例如哥倫比亞的土著將蘑菇的袍子當作防曬、化妝品;運動品牌愛迪達則以菌類作為皮革以減少碳足跡;素食者用菌類取代肉或海鮮;菌類也被用來抑制塵蟎,以及作為環境乾淨無污染的指標。
因此,當大量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或都市開發等原因破壞原始植生環境的同時,邱園除了保育植物,新的目標也將菌類(Fungi)納入保育範圍之中。
邱園也將菌類(Fungi)納入保育範圍,真菌目錄(HerbIMI)裡大約有40萬條紀錄及乾燥標本。 圖片來源:Chris Guy / Flickr (CC BY-NC-ND 2.0)
都市人的野花陽台
不只皇家植物園,其實「個人」也能力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WWF(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就發起「一平方英尺」倡議,只要有大約一平方公尺的後院空間,就可以搜集當地野花種子,營造蜜蜂、獨居蜂、蝴蝶、蛾類等授粉者的棲地。即使是在陽台以花盆種植,也能夠幫助物種的延續。
在台灣,若另有興趣認識野花,手機版可以使用植物圖鑑App,例如Google Lens、 iNaturalist、NatureID。也可以透過Facebook,造訪中華民國雜草學會、認識周遭的植物等社群貼圖發問。
平日留意觀察,累積知識,也能像筆者一樣,在草地上發現原生種喔。
都市校園中的綠地上,長著台灣最小的平地野生蘭,綬草。圖片來源:王迺卉
註釋
[1]這項源自於農委會2019年開始的方舟計畫,目標保護台灣本土瀕危物種。想參觀的讀者,可以在台北植物園的地圖上尋找賞荷廣場,野花園就在附近
--
台達50周年節用厚生倡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