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建築看永續發展與泰雅族人的智慧

文字-A A +A

台灣竹林面積估計約有 18.3 萬公頃以上,且多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其中以桃園復興區的桂竹林的佔地面積最廣。而向來以竹子作為建築的傳統工法,又以泰雅族人最為擅長,但隨著社會結構改變、人口外移、早期竹建築的傳統工法日漸失傳,取代的是RC建築或違章鐵皮屋,不僅影響生態循環,更破壞部落山林的美景。


9月入秋,蒲公英在溪口部落舉辦兩場泰雅竹建築材料調查研討會,邀請銘傳大學建築系單世瑄老師對於竹子屬性、及對環境低碳的影響,同時也透過不同材料與現代工法,來強化竹建築的結構,同時課程中也透過實際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搭建竹地景的案例,實證竹建築應用的多樣性,讓參與者收穫滿滿,而藉由實際操作泰雅穀倉及暸望台的模型製作,發現泰雅族人搭建竹屋的智慧,也富含豐富文化傳承的價值。

另一場竹建築工法則邀請文化部人間國寶林明福長老、部落會議主席Batu長老及部落竹建築達人黃俶唯老師,分別從泰雅與竹關係、竹屋的族人的關係、竹屋結構的內容等分享。

傳統的竹屋都是將竹子剖半後,用公母的方式上下堆疊,強化其架構,黃俶唯老師從穀倉、家屋到瞭望台的實際案例中,分享其差別。
「傳統的泰雅竹屋理會有三塊石頭,裡面的火不能熄滅要長年燒著,火代表的是團結與生命的存在,在泰雅文化中家裡有燒火,表示家中還有人在,而「火」是永續的。一年之後可以再更換新的火苗」黃俶唯老師表示。火同樣也具有保暖功能,在竹家屋中,會放置炭火在床底下,若是家長離去則會葬埋下方,後輩就再次遷徙到另一個部落,竹屋就留給逝去的長輩了。 


Batu長老表示,泰雅人建造房屋,都會互相幫忙,只要準備好材料,部落的人就會一起出動蓋屋,通常1-2個星期就可以蓋好了。傳統竹屋因屋內有受火烤可以保持較久,但屋頂受到雨水影響容易潮濕,則每5年就需要將更換維護,但通常也是再次透過家屋凝聚族人的時刻。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趨勢, 傳統竹屋幾乎已不存在,原鄉部落保存也逐漸消失,或許新冠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有沉澱時間去思考人與土地、人與文化的關聯性,在汲汲營營的生活忙碌中,我們仍可在為台灣這塊土地貢獻一份心力,維持環境永續、恢復先人的智慧,在重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黃老師於現場的實作,讓出席者都獲益不淺!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9.09.11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9.09.11
56則報導
2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從竹建築看永續發展與泰雅族人的智慧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08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08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