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養殖和遠洋水產哪個碳排低?答:資訊不透明 買低碳海鮮和人生一樣難

2021/08/31 09:37
2,07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選購碳足跡較低的食材,是從日常生活回應氣候變遷的務實方式。但海鮮來自世界各地,我們連食材是否新鮮、價格合理與否都難以判定,又怎麼有辦法估算碳足跡呢?"

照片

想要購買碳足跡較低的海鮮,一般民眾最直覺的想法就是到附近的漁港/魚市場採購,但其實捕撈漁業和養殖漁業的碳排難以估算。圖片來源:Formosa Wandering/flickr (CC BY-NC 2.0)

  如果想要購買碳足跡較低的海鮮,一般民眾最直覺的想法就是到附近的漁港/魚市場採購漁貨。但凡事就是有個但是,比起陸地上的運輸,影響碳排放量最大的其實是漁船作業方式。根據統計,捕撈漁業的碳排主要來自漁船柴油引擎,約占總碳排的60%至90%,其他碳排則來自船上冷凍設備及餌料生產。

  因此捕撈地點便成為影響碳排量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動輒出海大半年,燃燒石油跨越大洋的遠洋漁船。若再將遠洋漁船上冷凍設施產生的碳排與冷媒外洩考量進去,背後的隱形成本實在難以估計。

  除了捕撈地點之外,捕獲方式也會對碳排量造成重大的影響。以捕蝦船為例,大部分的野生蝦是由底拖網所捕獲。這種捕撈方式將海底拖行漁網,不但對生態破壞巨大,還會撈起其他低經濟價值的漁獲(稱為「意外捕獲」,bycatch)。漁船需來回操作數次,將低價值漁獲拋棄於海中,才能「滿載」而歸。此外,遠洋漁業還得將魚骨、魚鱗、貝殼等不可食用的部位,大老遠的花費石油載回漁港。以美國為例,2009 年到 2013 年每年意外捕獲以及不可食用部位,平均大約為3.86百萬噸。因此海鮮碳排量估算,多以每公斤蛋白質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來計算,而不是依據漁獲的總重量。

照片

以美國每年意外捕獲以及不可食用部位,共約高達3.86百萬噸。圖片來源: Neff et al., 2015

 

水產養殖碳足跡:業者經營方式是關鍵

  水產養殖省下漁船出海所製造的大量碳排,但取而代之的是打氣裝置、溫控設施、飼料所帶來的碳排。實際的排放量則會因為養殖的水產類別、養殖地點,個別業者採納減碳科技的程度而有很大差異。

  以鮭魚為例,由於野生鮭魚洄游路線及時間比較容易預測,較能夠減少漁船使用的油料,進而減少每公斤漁獲所產生碳排量。相較之下,人工養殖鮭魚消耗大量飼料,還需要裝設水溫調節設施,長年累積起來,養殖鮭魚的排放量未必低於捕撈野生鮭魚。

  但若養殖業者改以植物性飼料取代動物性飼料,同時將養殖場設於緯度較高的區域,便能大幅降低碳排。只是這些發生在養殖過程的技術細節,僅能依賴產地政府的管理方針,也就是說:如果養殖水產缺乏生產履歷,消費者實在難以判斷商品的碳足跡有多少。

 

研究:養殖的蝦與牡蠣比野生來得更低碳

  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與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合作建置「海鮮碳排放工具」(SeafoodCarbon EmissionsTool)。這套工具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基礎,分別比較海鮮來自「捕撈漁業」與「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碳排。

  統計結果顯示:以養殖蝦與養殖牡蠣取代野生的蝦與牡蠣,是降低海鮮碳排的有效方式。如前文所述,雖然養殖蝦使用的飼料、控溫裝置、藥品、水車等皆會消耗能源,但比起遠洋底拖網漁船所造成的破壞,依然是利大於弊。但團隊也在報告中坦承,目前他們所估計的養殖碳排量依然有所缺漏,比如無法估計漁民將紅樹林砍伐改作魚塭所損失的碳匯潛力。

  由於養殖牡蠣以海水中的有機質為食,不需消耗飼料。再加上牡蠣生長在繩子、竹條或石條上,大幅降低採收的能源消耗,因此碳排遠低於其他海鮮。此外牡蠣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將海水中的有機質轉換為碳酸鈣,成為我們所看見的蚵殼;若能將牡蠣殼妥善處理,未來或許還有作為固碳工具的潛力。

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IMTA),殘餘飼料及魚類排遺飄散於箱網周圍,其中有機養分由周圍的牡蠣及底部的養殖蝦吸收,無機養分則可滋養海藻。藉此增加飼料運用效率,降低碳排 (請點影片)

照片

海鮮碳足跡估算的應用與限制

  不同國家對漁業、養殖業的規範皆有所差異。目前「海鮮碳排放工具」所參考的資料庫,數據大多來自法規較為嚴謹、節能技術較好的西歐及北美地區。對於占全球產量約一半的非洲、亞洲漁業,卻沒有太多參考數據。因此製作團隊認為工具推算的碳排量必然有所低估,僅建議作為參考。

  今年四月,臺灣魚類資料庫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共同發佈第五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比起「海鮮碳排放工具」,這份指南將臺灣市場常見的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斟酌食用、避免食用三個等級。除了考慮碳排,還加入食物鏈階層、捕撈漁法、族群大小、棲地等海洋生態保育相關因子,讓消費者能兼顧低碳及保育。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雖然沒有將碳排量化,但對臺灣捕撈、養殖現況的掌握度更高,內容又以市場常見的海鮮為主,比起依賴歐美資料庫「海鮮碳排放工具」,自然是更加實用。

照片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5.0調整多種海鮮的評級,台灣常見海鮮皆入列。製圖:吳宜靜;魚種圖片來源:《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海鮮碳足跡難以估算,反映出國際漁業因資訊不透明而難以治理的現況。除了產業鏈跨越國界,其中還有一大段發生在國家機器難以掌控的遠洋。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更是難以掌握全貌。

  綠色飲食倡議者安娜.拉佩(Anna Lappe)曾說:「你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這個論述雖賦予消費者改變產業的能動性,但背後期待需求調節供給的理想自由市場假設,恐怕會因國際漁業資訊不透明而大打折扣。類似問題也發生在漁工強迫勞動、船舶油污外洩等議題上。

  除了消費者行為外,現行治理機制,難以掌控國際漁業產業鏈,恐怕是永續低碳漁業最困難的挑戰。

照片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正致力於降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捕蝦產業意外捕獲的比例。減少生態衝擊,同時提升效率,降低每單位漁獲所消耗的燃料。圖片來源: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參考資料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5). ‘Helping to reduce bycatch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vailable at: http://www.fao.org/blogs/blue-growth-blog/helping-to-reduce-bycatch-in-… (Accessed: 20 July 2021).

Love, D.C., Fry, J.P., Milli, C.M. and Neff, R.A. (2015). ‘Wasted sea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Quantifying loss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and moving toward solution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35. pp. 116-1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gloenvcha.2015.08.013

Monterey Bay Aquarium Seafood Watch and Dalhousie University. (2018). ‘The Seafood Carbon Emissions Tool,’ Available at: http://seafoodco2.dal.ca/ (Accessed: 20 July 2021).

Parker, R.W.R. and Tyedmers, P.H. (2014). ‘Fuel consumption of global fishing fleets: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gaps’, Fish and Fisheries, 16(4). pp. 684-696. doi: https://doi.org/10.1111/faf.12087

臺灣魚類資料庫、 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2021)。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第五版。

 

台達50周年節用厚生倡議:https://delta50.deltaww.com/initiative/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