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會於2020年完成《二氧化碳法》的修正,交通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體約30%,修正後的規定將調升汽油、柴油的進口稅,並依航程向搭機的乘客收取30~120瑞郎的碳費(台幣約900~3600元)。
瑞士修正《二氣化碳法》,規定長、短程機票需依航程加收碳價(圖:Aero Icarus(CC BY-SA 2.0))
因為地形的關係,全球氣候變遷,瑞士境內的升溫幅度會是其他國家的兩倍,也將承受更大的環境衝擊。近年來,瑞士都市及平地在夏天飽受熱浪之苦,每年溫度不斷創下新高;山區則受到更多影響,出現洪水、土石流、乾旱等現象,甚至需要直昇機送水到山區給牧場的牛隻,並防止乾燥天候引起森林大火。
瑞士的《二氧化碳法》(CO2 Gesetz)於2000年實行,過去已有多次修法,去年(2020)完成最新修訂之後,接下來減碳的目標與方向為:2030年的碳排量要減到1990年的50%。但若要達到這個目標,過去的規定變顯得遠遠不足。修訂後的法案其中一項規定運輸工具所使用的汽油與柴油進口稅每公升(可轉嫁給消費者的金額)最高可以調到12分(修法前是5分);民眾搭飛機時,機票也會計入碳排量而加價,例如:瑞士飛歐洲內陸等短程機票,將加價30瑞郎(台幣約900元)[1];若是飛往美洲、亞洲等長程、跨洋的機票,則會加價120瑞郎(台幣約3600元)。
透過加價引導民眾的消費決定
民眾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搭飛機會被加價?
由於加收碳價的機制是「碳排者(汙染者)付費」,並依照碳排量多寡進行計價。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有人開耗油大車,有人坐大眾運輸;有人一年飛4次出國旅行,有人在國內騎單車環島。然而,不論個人的碳排是多是少,氣候變遷造成乾旱、熱浪、土石流,是所有人都必須付出的代價。
過去有研究發現:住在瑞士山區的民眾開車到工作地點的距離較短,住平地的人開車去都市上班距離較長,都市人平均碳排量比住在山區的人來得高,而氣候變遷卻是山區民眾受到的衝擊較大。如此一來,便呈現「排碳少的人反而過得比較慘」的狀況,因此,依碳排量付費才能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都市人平均碳排量比住在山區的人來得高,氣候變遷卻是山區民眾受到的衝擊較大,依碳排量付費才能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圖:Miquel Fabre via Flickr (CC BY-NC-ND 2.0))
碳費將進入社福系統與氣候基金 支持整體社會適應氣候變遷
為了在2030年達到碳排減量50%的目標,修正後的《二氧化碳法》要讓基礎建設、公司發展、民眾的消費行為都往減碳的方向前進,例如提高民眾使用化石燃料的成本。
這些因碳排而課徵來的費用並不會進入國家的總預算,而是進入一個獨立支配系統,其中超過一半的經費會平均分配、回饋給全國民眾的健保費與退休金,每人(包括孩童)獲得的金額相同;其餘金額將會進入氣候基金(Klimafonds),用來支持研發減碳工具的公司、為減碳科技新創公司做資本擔保人,降低他們創業風險,讓創新的能量可以留在瑞士,並且增加工作機會。
氣候基金運用還包括補助民眾更換低碳、不使用燃油的供暖系統,以及建設電動車充電設備等等。除此之外,氣候基金也會撥出費用,減緩山區居民因氣候變遷所受到的衝擊,比如協助乾旱山區的農民建設儲水、取水系統。
使用化石燃料排碳需付出碳費,未使用者則不需付費,費用中的2/3回饋給全民,修法前每人平均可分得87瑞郎,修法後則可分得107瑞郎 (圖:Bundesamt für Umwelt)
坐飛機依長短程支付碳價,費用的1/2回饋給全民,每人平均可分得60瑞郎 (圖:Bundesamt für Umwelt)
依照上述的收費原則,過著低碳生活的家庭不但不需要為了碳排付出額外開銷,反過來還能因此收到錢。瑞士國會多數政黨皆表示同意,並通過修正的《二氧化碳法》。這項修法也受到瑞士經濟聯合會(Economiesuisse)與工商團體的支持(石油進口公司、煉油廠、汽車協會等除外),在民調中也有超過七成的支持率。
修訂後的《二氧化碳法》原訂今年(2021)就要開始執行,然而,唯一反對的瑞士人民黨(SVP)在1月份收集到足夠的連署書,提出反對修法的公投。今年6月13日,將交付全民決定修正後的《二氧化碳法》是否能在2022年順利執行。
註解:
[1]瑞士為高所得高消費國家,價格的訂定需考量各國物價所得比率。瑞士城市最低時薪合約台幣600元,台灣基本時薪為160元。若以搭乘短程飛機加價台幣900元,在瑞士等於是最低時薪工作1.5小時。
【參考資料】
BR S. Sommaruga zu: Abstimmung über das revidierte CO2-Gesetz
台達50周年節用厚生倡議:https://delta50.deltaww.com/initiative/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