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 不能流於口號
文/劉芷廷(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實習員)
近日簽署ECFA議題占據新聞版面,陸續也傳出「一旦簽署ECFA,台灣糧食市場恐受中國大陸操控」的聲浪。雖然農委會官員表示,國內不會因簽訂ECFA而開放小麥、玉米等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口,且政府透過活化休耕田,鼓勵種植進口量大的雜糧作物,並鼓勵消費國產農產品,以提高糧食自給率, 但台灣糧食市場所面臨的衝擊,仍發人省思。
據農委會96年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96年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0.6%,較十年前降低6.6%。 主要由於國際貿易日漸自由化,國外農產品漸取代國內糧食,在統計數據中,糖及蜂蜜更是下降55.2%,降幅指數居冠。此外,與他國相比較日本40%、韓國42%、中國95%、美國128%、法國122%,台灣亦是偏低。
綜觀台灣糧食自給率降低的原因,可簡述如下:
一、台灣加入WTO後,開放農產品進口,為避免生產過剩,政府實施休耕獎勵制度,並鼓勵轉而種植其他綠肥植物,如油菜、向日葵等。然而,在此政策之下,休耕面積大幅增加,直接影響了稻米種植面積。
二、 氣候變遷導致耕地嚴重乾旱,台灣平均溫度創新高,且日夜溫差大,稻米不耐旱,使農作物欠收,農民損失慘重。
三、國際油價波動及替代能源的興起,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曾預測,為了製造生質燃料,將付出糧價上漲10%的代價,舉例來說,美國種植玉米可用來提煉乙醇,在此情形之下,農民搶種植玉米,而影響了其他作物。
四、國內農業生產品需求下降,國人愛吃畜禽肉類,對飼料穀物的進口依存度過高,且工業用地嚴重威脅農用地,2008年8月,中科四期計畫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土地面積約600多公頃,在世界農糧組織宣佈,全球將逾十億飢餓人口的同時,中科四期卻大面積徵收農用地,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不計其數。
針對長期穩定性的氣候改變及邁向城市化支持工業發展的同時,我國應有一套糧食政策,針對國內生產、庫存,以及進口三方面進行調整以達最適規模,且台灣農業發展應遵循永續經營原則,並教育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讓人民對土地產生認同及愛護,別讓「低碳飲食文化」的概念,只是口號而已!
【參考資料】
農委會新聞稿 23-May-10《簽定ECFA並不影響臺灣糧食安全 且政府正積極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 2008《96年糧食供需統計摘要》
【延伸閱讀】
《基改抗糧荒 引鴆止渴》譚偉恩 22-Jun-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全球糧荒 山雨欲來》譚偉恩 12-Apr-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破碎的農地 加劇氣候風險》朱淑娟 24-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災難常態化 衝擊台灣糧食安全》朱淑娟、張楊乾 25-Jun-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糧荒成因複雜 慎選食材避險》張楊乾 25-Jun-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