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行動 打造新塗溝
文●攝影/周書玉地理與藝術、社區相結合,在嘉義縣水上鄉的塗溝社區看到了。
嘉義縣政府突發奇想在民國九十五年開始舉辦「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系列活動,民國九十六年首次嘗試以藝術家駐村的方式,選定十個社區進行在地的人文創作,從民俗節慶、文化風情、文史故事和產業特色等面向,讓居民在世代居住及最熟悉的家園裡,經由環境藝術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手法,深化社區內涵與文化氛圍,真正做到「藝術家變成居民、居民變成藝術家」。藝術走入基層,文化扎根社區。
嘉義縣縣長陳明文表示:「我們堅信只要每一個人都對這塊土地有感情,有愛,咱的社區一定能呈現出優質的美感。」而藝術駐村行動就在民國九十五年來到了水上鄉塗溝村。
水上鄉塗溝村是嘉南平原典型的農村,塗溝村是由頂塗溝及下塗溝兩個部落組成,週邊環境為豐富的田園景觀與台糖蔗田,社區內有台糖鐵路貫穿,呈現特殊地貌景觀。主要信仰有南天宮、德興宮、龍鳳宮及蔭公廟等四座,社區內尚有五顆百年大榕樹及生態多樣的九瓊埤,主要作物為稻米、小黃瓜、小番茄、玉米、菱角、美濃瓜等。
塗溝村多為務農農民,對社區的公眾事務抱持著熱情純樸的心,農暇之餘常常能見到居民主動整理環境,只要有助於提升社區品質,幾乎是全體總動員。因此民國九十五年的環境藝術行動,邀請到擅長規劃空間及活動的藝術家溫曉梅前來駐村,溫曉梅發揮巧思,引導居民利用資源回收物及現有的花草樹木,與塗溝村的大人、小孩們,DIY了一尊又一尊的大型傀儡,有土地公、三太子與虎爺及其他各式裝扮道具,配合藝術行動廟會踩街遊行活動,活潑的妝點塗溝社區風情。
溫曉梅表示,第一次到塗溝村,令她驚訝的是這些老人充滿活力,並且很熱情的迎接她。這個村子有著一個幹練、風趣的村長,和一群活潑、天真的老人家,單純且認真的生活,造就了她眼裡頭的塗溝村。
民國九十六年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則是延續藝術家駐村行動,除了溫曉梅外,另外還邀請到崑山科大視傳系老師,同時為西非部落鼓團團長張耘之,以及肢體創作工作者吳文文。塗溝村的居民在三位駐村藝術家協助教導下,以另類的想法和做法,賦予傳統廟會活動創新精神和藝術巧思,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廟會踩街活動。
民國九十六年環境藝術行動的廟會踩街,在張耘之西非鼓的節奏帶動下,阿公、阿嬤一齊鑼鼓喧天,賣力的打著油桶做的鼓,架式十足。塗溝村村長呂銘珍表示,讓村民不要對藝術產生排斥及恐懼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他們日常生活的東西著手,剛好也為響應環保藝術,因此他提議用汽油桶取代正統的西非鼓,而鼓棒則是拿木製拖把的把手,但使用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拖把的把手經不起敲打很容易斷裂,因此又想出了用滾麵糰的棒子來作為鼓棒,結果成功的成為取代西非鼓的工具。
張耘之的西非鼓,從台灣自己的結奏鼓聲,打出含有西非氣味的塗溝之聲,鼓動了社區阿公阿嬤的心,可言之:「塗溝心,塗溝情,打動塗溝居民的好心情。」
另外,擅長舞蹈的吳文文則透過塗溝村的象徵「蝴蝶」,打造一齣別出心裁的「春之祭」,讓村子裡的媽媽和阿嬤們與自行製作的蝴蝶道具,舞出塗溝的春天。
吳文文既浪漫又優雅的舞姿,隨著軀體的擺動,將日常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融入舞蹈動作,變成陶醉自由的舞蹈,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依然觸碰了社區媽媽的心,開始跟藝術談起了戀愛。呂銘珍表示,現在社區每星期二次在活動中心有學習有氧舞蹈的課程,同時成立了媽媽舞蹈教室,做為社區未來新的藝術資源。
對於藝術家駐村行動李銘珍個人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從陌生到熟悉,認識社區與社區認識藝術同樣是件莫大的挑戰!有人冷眼旁觀,有人以為藝術家要造村,其實錯了!藝術家像鏡子,映照出社區的風貌,因為互動達到彼此交流。」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