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何時再現百年光-烏坵燈塔

2007/09/06 22:29
31,546次瀏覽 ・ 12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走近烏坵燈塔,可以發現燈塔的附屬建築被漆上了戰地常見的偽裝迷彩,建築外觀比較像軍事堡壘而不像燈塔。之所以會有這樣獨特的建築形式及外觀,那就要從烏坵燈塔坎坷的身世說起了‧‧‧

何時再現百年光-烏坵燈塔

◎文:北雁南飛     連結 作者部落格


清道光廿年(西元1840年),中國及英國因為貿易不平等的問題爆發了「鴉片戰爭」,雖然「鴉片戰爭」在本質上是個「通商戰爭」,但是戰敗的中國因此產生了劇變,史學家以此事件作為中國的近代史的開端。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之外,中國的通商口岸也從原本的廣州之外再增加了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史稱五口通商,之後歐美等國也訂立條約取得同樣的權利。

五口通商使原本限於廣州一地的中外貿易放寬,西方各國在經濟、文化上開始對中國產生較大的影響,原本以天朝子民自視的中國人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其他文化,當然,也對生活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38」一詞的起源就是因為當時的外籍人士在每個月的8日、18日、28日會離開租借地外出,當時的中國人看不慣他們的西洋式舉止及裝扮而來。當然,這個詞貶抑的成分遠超過它的正面意義。

為了保障各國船艦在各通商口岸間來往通商的安全,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清廷延攬英國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在沿海地勢險要的地點設置助航設備。「烏坵」的地理位置恰巧位於廈門及福州兩個通商口岸之間,又扼守湄州灣及興化灣口,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在韓得善的規劃設計及哈爾定(Johh Ropinald)的監造下,從上海運來構材,在大坵之頂,海拔一百公尺處建造燈塔,也就是現在的「烏坵燈塔」。現在烏坵燈塔的塔身上可以看到一塊紅色的區域,上面用黃色寫了「D.M.HENDERSON  ENGINEER 1874」三行字就是告訴後人韓得善是這座燈塔的工程師,1874年則是燈塔完工的時間。

說「烏坵燈塔」的誕生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息息相關並不為過,起碼它的誕生便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有關。

「烏坵燈塔」位於烏坵鄉大坵嶼最高處的山上,航行的船隻不用登島也可以發現它的存在,島上的大坵聚落更是幾乎任何一個角落抬頭都可以看見置高點上的燈塔,那種感覺有點像在歐洲的小國,平民老百姓只要抬頭都可以看見統治者的城堡,而且是不能進出的那一種。事實上,烏坵燈塔現在已不再發出導引的光亮,所在處也成為軍方的管制區,若非經過申請核准,想要親近烏坵燈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與其他燈塔相比,烏坵燈塔的顏色顯得與眾不同,黝黑的墨色讓它與黑色輝長岩組成的大坵島上融為一體,看起來也比其他燈塔多了一分深沉,多了一分內斂。走近烏坵燈塔,可以發現燈塔的附屬建築被漆上了戰地常見的偽裝迷彩,建築外觀比較像軍事堡壘而不像燈塔。之所以會有這樣獨特的建築形式及外觀,那就要從烏坵燈塔坎坷的身世說起了。


(北都攝)

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在韓得善興建了烏坵燈塔之後,燈塔也擔起了為廈門與福州間船隻導航的責任。當時的燈塔配置有一位主任及三位燈塔看守員,現在烏坵燈塔西側的坡地上還有留有挪威籍看守員傑克森(H.J.Jacobsen)於1899年10月3日下葬的墓,由此可知烏坵燈塔曾經由外籍人士所管理,但當時亦有中國人擔任看守員,高珍從燈塔建造之初即加入燈塔建造,燈塔峻工後即擔任看守員工作,也開啟了烏坵燈塔百年家族的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在民國32年到34年之間(西元1943年~1945年)占領了烏坵,並住在燈塔內,這時候的燈塔運作雖然依舊正常,卻也開始了燈塔坎坷的歷史。日軍投降前,美軍飛機轟炸日均船隻及燈塔,燈塔塔頂及燈具毀損,燈塔高度也因此降低。日軍撤出烏坵時採堅壁清野政策,砲擊烏坵燈塔,直到民國34年,英國人才修復受損的烏坵燈塔。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國共戰爭期間,烏坵燈塔嚴重受損,燈塔管理人員因此調離烏坵,到台灣工作,直到燈塔修復後才回到烏坵。這次的整修,把石油燈改成了五等電燈。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因為戰略需求,燈塔停止點燈,但是油漆及保養工作仍持續進行。民國41年至43年數次的台海戰爭將燈具毀損,後雖修復,燈塔仍未放光。民國59年到64年間(西元1970年~1975年),軍方開始修建燈塔,提高圍牆高度,並將石材以水泥材料加固,並在內側沿牆邊興築房舍,燈塔入口也由前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將軍命名為「忠義門」。民國64年(1975年),軍方借用燈塔,將燈具卸下,至此,烏坵燈塔的樣貌全然改變,化身成為軍事堡壘。

雖然因為政治及軍事的因素,現在的烏坵燈塔是不發光的,但是看守燈塔家族仍然負起燈塔的保養及紀錄的責任。從高珍在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擔任看守員工作之後,看守燈塔成為了高家的家族事業,且看燈塔最後一任主任高金振先生的燈塔家譜

清同治年間-高 珍(祖父)-自第一批石材運送至烏坵島上起,即加入燈塔建造,1874年峻工擔任看守員工作。

清同治年間-蔡土球(外公)-燈塔看守員

約西元1914年-高瑞翁(父親)-燈塔看守及主任

約西元1914年-蔡 能(岳父)-燈塔看守員

西元1959年-蔡雲清 (大舅子)-燈塔看守員

西元1959年-高金振(本人)-燈塔看守員、末代燈塔主任

2001年1月15日高金振奉令退休,為最後一位退休者,追隨祖父參與造塔到自己擔任末代燈塔主任共計百年以上。(引用自烏坵特派員文章)

高金振先生之前的燈塔主任是蔡元水先生,從民國48年到87年間擔任燈塔主任,是烏坵燈塔任期最長的主任。

今年(西元2007年)3月,烏坵燈塔的最後一任主任高金振先生過世,其女高丹華開始重新思考烏坵燈塔的意義。以下引用彭郁娟的文章:

今年3月,高丹華因父親的過世,重新思考這座燈塔對她、對烏坵島的意義,而開始更積極爭取燈塔的重新發光。高丹華回憶父親的遺言說:「父親臨走之前只說了兩句話:烏坵燈塔為什麼不發光,烏坵交通為什麼這麼不方便」「妹妹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了一面塔旗,以及他隨手寫的字條:正月十五慶元宵,燈火待亮塔旗飄……一個在荒島上的老人竟然知道烏坵燈塔的可貴,我希望這段話讓台灣的朋友及相關部會官員看得到,大家一起來檢討及幫忙,讓1874年建造的烏坵燈塔成為台灣古蹟之一,它有權利被相關單位負責任地列入國家級古蹟。」

雖然烏坵燈塔在2006年被金門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等,與莒光樓、睿友學校、邱良功古厝、陳詩吟洋樓、黃宣顯六路大厝等被公告為縣定古蹟,但以烏坵燈塔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而言,是有資格被提升到國定古蹟的,也因此身為燈塔家族後人的高家子女四處奔走,進而發起百人千元航向烏坵的活動,以島上古蹟燈塔再發光作為訴求,推動烏坵燈塔列入國家級古蹟。


(北都攝)

百年前,挪威人傑克森(H.J.Jacobsen)就在烏坵燈塔看守了,身後更下葬在這個陪他走過最後生命的地方,如果他知道曾經用生命看守的燈塔如今不再光亮,成為邊陲之地一個被人淡忘的存在,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烏坵燈塔雖然不再光亮,關於燈塔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