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銀髮族協會實踐退而不休溫馨樂活

文字-A A +A

採訪/邱羿慈、編輯/詹尹州
 

吳麗華理事長體認到銀髮族的需求,創立樂活銀髮族協會,期望分享生活經驗,當面對退休生活也要保持一顆正向的心,多運動強身健體 ,延長自主生活時間,避免臥病或減少長照需求的時間。曾經陪伴癌末丈夫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從抗癌到離世只有短暫的兩個月,吳麗華很感慨,生老病死是天註定,如何在有限的時光中大放異彩,是她創立協會最想做的事。

非三級防疫期間拍攝
(圖一)協會舉辦有氧律動課程,帶動健康
 

現代困境難避免 理事長鼓勵退休實踐四老
隨著醫療技術發達,人類平均壽命逐漸提高,高齡化人口也逐年攀升,長者的居住型態日益改變,獨居、北漂成為現代常有的模式。有的長者因為兒女離鄉就業所以獨自生活,當意外發生時無法有效得到照護,成為無助的獨居老人;而現代新名詞「北漂老人」,不像青年為了工作而北漂,他們遷移至都市享受天倫之樂,兒女亦可以善盡侍親之責,但是長者離開原來熟悉的環境,多半不習慣。甚至有一些長者居住機構,無法天天與子女朝夕相處。這樣居住型態的改變,容易使銀髮族面臨失智與失能的風險,這些都是理事長不樂見的現代困境。


非三級防疫期間拍攝
(圖二)協會志工定期追蹤銀髮族狀況

理事長表示銀髮族即便退休,也要過得有品質,實踐「老健、老本、老友與老居」。首先老健就是保持健康的身心,可以遊山玩水,不需長期臥床。第二要有老本可以維持生活,免於向兒女伸手拿錢失去尊嚴,理事長曾經聽聞一些個案,在退休以後將名下財產全數過戶給子女,爾後生活陷入困頓,獨居生活可說是苦不堪言。第三老友,理事長希望所有的銀髮族都可以走進社會與社區,與好朋友一同參與活動,拓展生活圈,保持心情愉快。第四老居,年老以後仍要做好財務管理,保有安定的住所,吳麗華理事長坦言現今社會許多房東不願意租屋給長者,其中一項原因是擔心銀房族無力支付房租,抑或是獨居,當意外發生時無人照顧,於住處身亡,所以理事長特別鼓勵銀髮族主動走入社區,若是某天沒有出現在社區據點時也能被照服員及時發現避免憾事發生。

(圖三)精心打扮穿著日式和服參加全國銀髮族年會

非三級防疫期間拍攝

(圖四)身體力行做志工拜訪中壢路德教養院

活到老學到老秉持「退而不休」做公益
樂活銀髮族協每週固定三天在關懷據點舉辦全天課程與活動,內容包含手機使用及用藥安全,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使用智慧型手機已成為日常,為了跟上潮流,主動指導會員們使用「LINE」發訊息,不只增加手指靈活度,亦可以運用手機聯繫感情,更帶領會員參加「滑手機」趣味競賽。

另一方面協會舉辦多元講座與豐富課程,像是擔心會員同時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會導致不良後果,所以定期舉辦用藥安全講座,指導會員安全服藥     ;或是曾舉辦企業家分享講座,邀請老K彈簧床鄭麗華董事長主講,鼓勵銀髮族退而不休。為了提前因應高齡化社會協會成立志工服務隊由50~70歲的年輕會員協助較年邁的會員測量血壓與體重,並且於午餐時間幫忙盛裝飯菜,藉由相互協助獲得被需要的幸福感。另外,理事長更積極投入社區營造計畫,指導銀髮族製作手工藝品獲得青睞, 將所得盈餘繼續投入社會服務中,讓愛循環,使會員獲得成就感。

非三級防疫期間拍攝
(圖五)成立志工服務隊由年輕會員協助高齡盛裝飯菜

愉快活動防範疾病 計畫成立樂活聚樂部長者健身房
在活動方面有靜態及動態,帶給會員足夠的樂趣與陪伴,其中自強活動是爺爺奶奶們最喜歡的,不但可以走出戶外,還可以與老友增進感情,也有各項益智活動,訓練腦部靈活度,所有活動都是協會精心設計,絕對可以帶給銀髮族愉快的生活,唯有愉快的身心靈才可以有效防範疾病。
曾經吳麗華因為腰椎及膝蓋開刀進出醫院,發現許多長者復健時沒有家人的陪伴,僅有看護協助接送,復健過程看護們多半與同鄉好友坐在一旁聊天,任由長輩自行復健,激起理事長成立樂活聚樂部的想法。除了規劃聘請專業復健師協助傷者復健,也規劃成立健身房,帶動銀髮族健身風潮,但是受到疫情影響,所有的健身房與服務據點都必須暫停,因此近期轉為規劃線上健身,聘請專業教練直播教學,帶領銀髮族在家中規律運動,唯有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銀髮族才可以自主生活,期望早日覓得財源完成健身房計畫,減輕醫療資源的負擔。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5.11.13

Job Enjoy

加入時間: 2015.11.13
152則報導
2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樂活銀髮族協會實踐退而不休溫馨樂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