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道路與造福百姓
如果不是因為三高和二高的交流道就在附近,八德應該不會有今天的榮景。基本上這是個有潛力的新興城市,
拓寬道路與造福百姓
公民記者的多元化功能逐漸浮現,也因為公民記者無所不在、無所不談的特性,主流(商業)媒體對公民記者有『包山包海』的貶抑和批評,聽起來酸酸的。
常常從一高轉三高,經過二高連接道路,有個往八德鶯歌交流道。對我來說,八德只是個以前沒聽說過的地名。由於公民記者桃園聚會在八德,八德又有很多熱心的公民記者表達出對八德的驕傲,吸引了我的注意。從網路上維基百科可以搜尋到關於八德的歷史文化。 http://zh.wikipedia.org/zh/%E5%85%AB%E5%BE%B7%E5%B8%82前天專程到八德生態公園一遊,不走高速公路而從桃園進入,一進入龜山、八德密密麻麻的道路要不是有導航指引根本不可能到達。
看到公民記者老五的分享 『請拓寬八德市茄苳路造福百姓 ( 老五 )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8560
有一些想法也和大家分享。
基本上和道路直接相關的就是車輛和車流,這個『流』字很重要,如果缺乏管理,再寬的道路都會出現亂流。而車流量又和國人的開車習慣有關,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走法,有的人寧可稍微繞遠路去選擇一條比較快速的路徑,有的人則以距離和捷徑為優先考量。熟門熟路的聰明人多了,走捷徑的車就多,捷徑就會塞車,就再也不快捷了。往往一條幹道的平行方向如果開闢了另一條大馬路,貫穿兩條路之間的捷徑就自然形成,以前門可羅雀如今車水馬龍,不塞才怪。
對一位外人來說,八德的路還真多,四通八達,衣食住行往往方便就是造成不便的最大原因。如果不是因為三高和二高的交流道就在附近,八德應該不會有今天的榮景。基本上這是個有潛力的新興城市,他需要的不是頭痛醫頭似的拓寬道路,拓寬道路只是瓶頸轉移,將塞車換到另一個地點,然後又被要求拓寬那個地方,八德所需要的也可以是全面性的都市發展計畫和願景,當然最重要的是八德市民希望的是個什麼樣的未來,而不是解決什麼樣的眼前困境。
十四年前,文建會邀請了日本宮崎清教授及德國Professor Dworsky到台灣演講,談到日本山梨縣中富町西島的和紙製造,以緩慢卻具有人文精神的手工抄紙來對抗快速機器製造的廉價進口紙,當時德國則正在將Ottenhausen許多穿越社區的道路由寬改窄,兩旁增設綠帶或步道,目的無他,希望將生活步調緩慢下來,希望將車速降低以減少車流量來維護或提高社區居住的品質。 日本能台灣能嗎? 德國能台灣能嗎?(以上出自1999 謝明海出版『放慢腳步讓靈魂跟上來』)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0/6/23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