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有中國民族色彩傳統技藝的捏麵人,在捏麵師傅的巧手下,混合著麵粉及糯米粉的原料,一個個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從古代神話故事角色到現在卡通人物,多樣化的呈現,是不少老一輩人們的回憶,但隨著時代轉變,捏麵人逐漸沒落,年輕人更是對這項文化感到陌生,如何將傳統延續傳承下去,成為一項新的課題。
民俗技藝是民間所流傳傳統藝術和古早技藝,捏麵人、吹糖、紙雕、各種童玩等,不僅是陪伴許多人成長的兒時回憶,也富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眾多古早工藝的精神被轉換或保存於現代社會中,民俗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源頭。在臺灣擁有多元的民俗技藝種類,捏麵人為其中經典代表之作,每逢節日或是祭拜普渡時,總能看見捏麵人的身影,曾經扮演民間習俗重要角色之一。以前捏麵人可以吃,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捏麵人擁有不同的樣式,吸引小朋友們的目光,捏麵職人藝師辜玉燕老師表示:「其實捏麵人早期是可以吃的,現在變不能吃的時候,人家不太敢吃,那相對於就不太會想買,這樣子的話真的很難走下去,我那時候在想要怎麼把這項技術可以一直傳承下去又可以維持生計,我們只好把保持性拉長,所以我們就把以前的麵粉改成公仔土跟樹脂土,它做出來的作品可以保存幾十年,它都不會變形,加上這幾年因為時代在進步,小朋友也沒有什麼童玩可以玩,所以他們可以讓小朋友玩玩看DIY,也可以讓這個技術傳承下去,那小朋友可以更瞭解捏麵人這一門傳統的技術。」
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的捏麵人,在最初是以麵團作為原料,因為不易久放,很難將其流傳下來,現在多數民眾對傳統技藝慢慢遺忘,也沒有多的機會可以了解到這項文化,年輕人不願傳承,捏麵師傅無法依靠手藝來養家紛紛選擇改行,日漸消逝的捏麵人文化,曾經是多數老一輩們的回憶即將消失,為了可以把捏麵人延續下去,師傅們透過材質的轉換,將其變成可保存許久,能欣賞的藝術品。俊藝手作工坊創辦人吳俊毅,曾擔任公務員的他,在每天規律的生活中,還是會空出時間來創作藝術,但比起每天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吳俊毅老師更能在創作找到熱情,在生一場大病後,吳俊毅老師辭去穩定工作投入到捏麵人世界,藉由環島來尋找靈感,現在的他也跨越木雕藝術創作,對吳俊毅來說只是以不同形式來實踐對捏麵人的熱忱。
以早期來講,它就是用麵粉做成的材質,但因為麵粉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它是食材的東西不耐久會壞,中國文化來講其實捏麵人流傳有點久,但它沒有一個物件可以保存下來,最主要就是它的食材,你看捏麵人是不是越來越少看到,那就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假設捏麵人可以糊口的話可以賺錢的話,這個技藝就會不斷的成長,就像是任何的工業或者是一些科技產品,那一定要是符合這個市場,有些行業其實沒有去補助的話,它是會沒落會不見的,所以你看我捏麵人怎麼會來到木工坊,那在轉型的過程中,「生命總是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假如在這一塊做不下去的話,我要活下去的話,我一定會去找到一個我可以去前進的方向,那有些捏麵人或許它可以侷限在這個地方,那我要比較多元才可以往另一個方向走。
經過社會環境的變化,原本將要消逝的捏麵人,透過形式轉變,從舊有的框架跳脫出來,活出新的樣子,不再只是廟會拜拜才出現的民俗技藝,吳俊毅更曾受邀到比利時展現捏麵人的特色,將臺灣這項傳統文化帶向國際舞台,捏麵人以全新的姿態顛覆世人舊有的印象,曾經的回憶將永久保存下來,繼續對下一代人們展現它最閃耀的模樣。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盧柔云 採訪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