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晨/雲林報導】
「詔安客」是台灣客家五大族群之一,指的是祖籍為福建省詔安縣的客家族群。根據客家委員會2004年的調查統計,全國詔安客的後代約有60萬人,在客家族群中人數最少,而且能聽和能說詔安客語的不到2萬人,由此更彰顯出了詔安客的族群弱勢,也讓他們成為了台灣急需保護的客家族群。為此雲林縣二崙鄉的來惠社區不僅結合來惠國小推動客語,也將當地打造成「詔安客語文化生活村」,期望推動詔安的客家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讓詔安客家文化以多元的形式呈現。
進入來惠社區後,入眼可見的便是繪有吉祥象徵的開口獅以及「客庄回頭屋」的大大招牌。(江晨/攝)
來惠村又稱「惠來厝」,日據時期以前客語稱為「回頭屋」,有著一層溫暖的意涵,代表著世代務農的詔安客們在經過一整天的辛勞後,一起回到家園所在。現今的來惠村由來惠、中和、詔安三個社區所組成,其中來惠社區是詔安人口數最多的地區。2010年來惠社區結合來惠國小與村民力量,成功打造出了一條全台獨一無二、長達約一公里的「客家巷」,利用「彩繪」與「綠美化」呈現出詔安客的日常生活。
走進這條看似平凡的巷子,你可以看到從最簡單的客語問候、村民的生活日常到介紹詔安三寶「布袋戲、武術、開口獅」,都在牆上描繪的淋漓盡致,再搭配上四幅巨大壁畫,分別代表著農耕景象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讓其他民眾都能一起感受到詔安客家文化的樸實美好。
客家巷中畫上詔安客的生活與日常用語,希望民眾藉此接觸、認識更多詔安文化。(江晨/攝)
早期的來惠村,曾經是台灣的養豬重鎮,甚至有「豬巢」之稱,雖然現今養豬戶已日漸減少,但來惠社區仍被稱為「小豬的故鄉」,這一特點也讓社區特色更加鮮明。社區志工們利用紙漿水泥、雕像及繪圖等方式,在社區周邊打造出了一系列以「豬」為主題的裝置藝術,甚至結合原本廢棄的豬舍重整成「愛豬呷幸福豬房」,當中不僅有許多的動物造景來模擬早期的飼養狀態,還有一間古早味的「灶腳」來體現當時的農村生活,讓空間活化的同時也是希望將來惠社區的早期風華再現。
小豬樣式的裝置藝術在社區當中隨處可見,也會結合早期「豬圈」來做搭配。(江晨/攝)
隨著時代變遷,「豬舍」對於來惠社區而言也成為了最好的改造目標。來惠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賴十全便透過養豬房的矮牆,規劃出了一條濃濃文化氣息的「客事巷藝術廊道」,老舊的牆壁上鑲嵌的繽紛圖案,融合了詔安聞名的「七欠武術」、趨吉避凶的「開口獅」以及象徵著客家文化的「油桐花」,來展現出客家的藝術風情。賴十全表示:「希望讓走在這條廊道上的人們,都能夠看到詔安的剛柔並濟、克勤克儉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客事巷藝術廊道」展現出了客家文化氣息,左右兩邊的養豬房也彷彿讓人看到了當時來惠村養豬的榮景。(圖: 來惠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在這數百年來的社會變動下,詔安客的傳統文化、語言都在逐漸消失,來惠社區也擔心在這樣的主流文化影響下,詔安客的後裔們會漸漸失去對自己身分及文化上的認同。於是社區發展協會便聯合來惠國小發起了「詔安客語課程」以及舉辦「布袋戲研習營」等活動,專門請客家語言老師來教導學生,社區也蒐集、紀錄了許多寶貴古文物和耆老說法,甚至在社區活動中心二樓成立了「回頭屋文化館」,將許多古農具與客家特色用品加以保存、展示,目的就是希望詔安客家文化不再流失。
「回頭屋文化館」內展示著擁有鮮明形象的客家藍衫。(江晨/攝)
雖然現在來惠社區與來惠國小共同推動的「詔安客語課程」仍在持續進行,但來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林東耀也坦承他們目前所遇到的難題,由於二崙鄉地理位置較偏遠、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後,近幾年人口流失尤其嚴重,今年來惠國小入學學生僅有六人,五年級升六年級的甚至一個都沒有。此外,過往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兩三台的遊覽車停靠,新冠疫情爆發後遊客也日漸稀少,每年十月由來惠社區所舉辦的「詔安客家文化節」,今年也可能因防疫而被迫停擺。種種的因素讓廖林東耀深深感受到了社區、文化落寞的危機感與力不從心,他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面對現今的處境,以持續推動詔安文化的維繫與傳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