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偶爾捨棄新聞,轉而關注身邊那些比較不懂得表達自我物种。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狄波頓是一位52歲的媒體新聞網站《哲學家郵報》的負責人,18歲進入劍橋大學歷史系,23歲發表處女作小說大放異彩。他生於瑞士蘇黎世,精通多國語言,也是一位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的知名作家。
他的這本《新聞的騷動》(The News: A User's Manual)裡,最吸引我的是書末的這一段話,
我們應該偶爾捨棄新聞,轉而關注身邊那些比較不懂得表達自我物種,紅隼與雪雁、蛛甲與黑臉葉蟬、狐猴與幼童——這些生物都對人們煞有介事煽情鬧劇毫無興趣,而這樣的態度正值得我們學習,正能夠平衡焦慮和自我中心。
台灣自從5月中進入半封城狀態後,許多人停止一切在外活動,尤其是長輩銀髮族,原本都會計畫有一早的外出運動時間,聊天時間,但卻不得不因疫情而改變生活習慣,不僅是年長者的生活改變,連上班族也在家上班、學子也在家上課,從母親節後到端午節,人們宅在家中逐漸感到不耐煩。
身為觀眾的我們,為何一再檢視新聞?
狄波頓自己是媒體負責人,他深知新聞的魅力,他說,「身為觀眾的我們,為何一再檢視新聞?其中一項因素是恐懼。」由於我們內心懷有這種災難隨時可能會發生的認知,所以才會在等待新聞頭條顯示於手機螢幕上的時候,不自覺感到一股微微的恐懼。
這種感覺大家應該都曾有過。尤其是這個月來,守在電視前面或手機直播的觀眾,下午兩點的健寶署陳時中時間已經成為大家每天的「重點工作」,直到看完了確診數字、死亡人數和各縣市染疫動線,才捨得繼續手邊未完成的事情。
新聞不是不能看,而是要記得「斷捨離」,得到資訊後,就應該勇敢轉台、換成別的頻道,例如狄波頓提到的瀕臨生態問題的物種、關心我們的環境大自然和日益惡化的社會問題等等,那些弱勢、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人事物。
要擁有健全的人生,必須體認的事
狄波頓最後在結語時強調,要擁有健全的人生,就必須體認,新聞在什麼時候,不再能夠教導我們任何具有原創性或重要性的事物。
尤其是當我們整天開著電視,打掃也看、做飯也看、一早起床記看、中午吃飯也在看、睡完午覺又打開電視,直到晚餐結束,我們還捨不得關掉電視。
狄波頓說,在這些時刻,我們應該拒绝這種在想像中與陌生人建立虛幻連結,必須把治理、成功、失敗、創作或殺戮等煩惱暫時交給別人,心知在上天賜給我们這段短促的時間裡,仍然有自己的目標需要追求。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