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社會角落的塵埃— 女性無家者回歸社會,每一步都走得艱難

文字-A A +A

隱藏在社會角落的塵埃—

女性無家者回歸社會,每一步都走得艱難

 

圖/人生百味授權

【 郭渝宣、林昀潔/ 台北 專題報導】

     當真正隱形在街頭,連邊緣都站不住。無預警的騷擾,讓女性無家者在飽受精神上折磨,無法擺脫父權,無奈之下,只能和異性結伴「交換」自己的安全,當她們試圖藉在公家機構獲取協助,才體會到,社會上預留給自己的空間,比想像的更少。

 

無家者,也是一般人

      隱身在全天營業的機構中,只希望消失在人群,換取自己的安全,有家到無家,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2016年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無家者」一詞,希望透過正名的方式,改善原先污名化的現況,期許社會大眾能以理解心態重新認識無家者。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無家者年齡結構以中高齡為主,多落在60到69歲間。109年女性無家者比例僅佔無家者中15%,一直以來都是弱勢族群中的少數。

無家者男女比例懸殊。圖/林昀潔 製。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無家者露宿在街頭,其一舉一動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眼前,疫情期間脫口罩喝水、透透氣,便被標上防疫破口,稍有舉動就會被放大檢視,輿論和不明事理的人多用劣跡的方式去看待無家者。他/她們沒有說話的權利,就算說了也沒人聽,更沒有人替他/她們發聲。 


開辦講座,以了解女性無家者的街頭生活樣貌。圖/人生百味授權

 

社會的缺角

      「有許多大姐,是因為家暴才離開家裡,走進街頭,獨自生活。」人生百味志工-李翊綺語帶惋惜,「離婚」迫使她們流落街頭,從家庭中脫落的她們,廣大的社會裡,卻沒有她們的容身之處。中性打扮的「小芬」表示自己曾被騷擾:「剪短頭髮、打扮得像男生一點,這樣可以比較少洗澡,別人也比較不會發現我們。」女性無家者在街上因為性別與數量,更容易成為「狩獵」對象,在街上受到精神及肢體上的騷擾不勝其數,到另一個環境又驚覺,仍須仰賴異性「交換」每日的安全。形成一種「有家歸不得、無家可歸以至於居無定所抑或是必須到處遷居或委身他人的居住型態」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王順民,警醒大眾深思。

      在相關安置機構中,女性比例只佔少數2成,女性無家者人數雖少,形成原因卻相當複雜,多數精神狀況極為不穩定,常伴隨「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相關的心理疾病,即便如此,在經濟、環境等種種壓力及無奈下,女性無家者患病者中近9成皆未受到醫療照護者。讓原本隱身在人群中的她們,一出聲,成為民眾害怕的對象,攻擊言論隨之而來。

 

為何不找工作打理生活,但誰不想有個安身之處?

      從社會資源來看,相較於男性,女性不論是收容所床位、服務機構等資源相對下都是較少的,且社會局遊民專責小組,人力少,工作量大,每位社工跟無家者大約只能有十分鐘的對談時間,供需不成正比的情況下,原先就隱身在人群中的女性無家者被看到和協助到的機會更顯渺茫。

      台北市社會局105年度「遊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提及,有45.8%的受訪女性無家者曾住過收容機構,其中近乎9成的的女性無家者表示,不願再回到收容機構內。大部分公部門收容機構是由較外顯的男性無家者開始考慮,隨後才開始新增女性收容,因為收容人數眾多,設施上的分配就不是太周全,收容所採男女居所分棟,交誼廳與客廳共用模式,芒草心女性收容據點社工感概:「以女性方面來說,會因為一些生活上的習慣,認為隱私空間不足,可惜的是公部門至今尚未替女性無家者騰出一處自在的空間。」期許往後能推出性別差異化服務,即使是弱勢族群中也能受到平等對待。

 

無依無靠,唯有自立自強

      李翊綺提及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個案:有位落單的女性大姊,不似外表柔弱給人一種強悍的感覺,她獨居在小套房,以撿回收維生,但時常遭到房東騷擾。因回收物需堆積在家,房東便以此要求性交易,大姊不願意這般糾纏所以寧可去睡公園,沒想到房東尾隨,大姐只好將休息的地方移至人來人往之處,以阻嚇房東,一有動靜就會引來旁人注意,此時的街道反而成為保護大姊的地方。

      她們也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跟一般大眾沒什麼不一樣。許多女性無家者長久露宿街頭導致慢性疾病,亦或本身行動不便者,因為一些生理、心理或是身體上的疾病,導致她們在工作的選擇上,更加狹隘。大部分女性無家者會依照以往的工作經驗選擇工作,舉牌、派報、發傳單,都能成為他們的金錢來源。每週六日6點晨起排隊領工作,直到傍晚6點,這樣一天的工作時數,帶來800元的進帳,同時代表一個禮拜的溫飽。考慮到身體因素,大部分的無家者會選擇「零工」來維持生活,再者,有67.6%的無家者積欠勞健保,若是月領工資,將會被扣款,這樣的情況下,多數無家者選擇的是可立即解渴的方法。

      不依靠異性,女性無家者更想靠自己的努力站起來,拾起希望,再一次回到社會中。

透過料理,搭起與無家者間的橋樑。圖/人生百味授權

採訪側記

      露宿街頭並非易事,但無家者在歷經人生百態之後,面對餐風露宿的日子,卻也是坦然接受。因此透過這次專題當中,除了深度了解女性無家者的生活樣貌,對於各個幫助無家者的單位機構,是如何運作及給予適當協助,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也期許社會大眾能多關注這方面的議題。

      疫情急遽升溫,打亂了所有的計畫,訪談變得困難至極,因為議題設定為女性無家者,需要聯繫社會局等機構,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確診人數增多前,社工已經夠忙碌了;全國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邀約能接受訪談的人簡直難上加難,且不能實地採訪,文章內的照片也是由人生百味所提供,而非我們實際到現場拍攝實屬可惜。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21.03.28

郭渝宣

加入時間: 2021.03.28
2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4:12

珍惜糧食不浪費-食物銀行發放物資 分送民眾愛心

2021-09-20
瀏覽:
6,205
推:
20
回應:
0

隱藏在社會角落的塵埃— 女性無家者回歸社會,每一步都走得艱難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8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8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