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所剩無幾 手工製鼓恐失傳
【靜報實習記者 趙琳萱/彰化報導】傳承家族手工製鼓已經二十多年,彰化縣線西鄉的黃呈豐夫婦是台灣少數還堅持手工製鼓的產業保存者,近年來低價大陸鼓大量進口,這項產業受到嚴重打擊而逐漸沒落。不過黃呈豐的妻子謝素貞說:「會做到不能再做為止。」
手工製鼓最早是由大陸福州的師傅來到鹿港傳授手藝,黃家從爺爺就開始做,傳承到黃呈豐,至今六十幾年。黃呈豐的父親從十六歲做到八十歲,將手工製鼓交給黃呈豐。黃呈豐表示,他所製的鼓是使用真正的牛皮去做鼓皮,中間需要經過裁皮、燙水、去毛,曬過之後再削皮,去除多餘的油脂以及雜毛。
手工鼓製作過程繁複,鼓皮完成後,交由謝素貞打孔穿繩,接著是夫妻合力繃模型,將牛皮繃成鼓需要的形狀,再由謝素貞在木桶裡裝上手工響條增加回音。再來是繃鼓,將鼓皮放到機臺上,進行調音的步驟,調完音就要油漆,木桶和鼓皮都要上漆,最後一個步驟是將木桶釘上裝飾用的鐵釘。
黃呈豐表示,製鼓需要技術,以前年輕的時候一個鼓要做很久,現在一個月可做大鼓六至七個,小鼓十幾個。製作過最貴的鼓是鹿港天后宮的鼓,直徑四十六台吋,相當於一百四十公分,使用兩隻牛的牛皮製成,要價二十萬元。
「以前佛教師父跟我訂做一個鼓,但是做好送去給他之後,他卻罵我殺生,讓我耿耿於懷。」黃呈豐認為使用牛皮製鼓是延續牛隻的生命,對於師父所說的話不認同但也只能接受。
手工製鼓還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黃呈豐說:「最討厭梅雨季節,因為牛皮曬不乾又沒色澤,很容易生蟲,最重要的是很臭。」牛皮都是從皮割場少量進貨,送來一大張完整的牛皮。謝素貞說:「都是血淋淋一片,直接踩在皮上面裁鼓皮,先裁大鼓的大圓,剩餘的再裁小的。」謝素貞感嘆年輕人怕髒怕累,都不想再學習傳統的手工製鼓,包括她自己的小孩也是。
黃呈豐說:「鼓的銷售黃金時期是民國七十年代,當時手工製鼓業很發達,因為大家樂盛行,股票衝破萬點,各家都會買鼓慶祝。」產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危機是大量進口的大陸鼓,因為價格是台灣手工鼓的一半,所以學校使用的幾乎都是大陸鼓,宗教用品店也都大量進口大陸鼓銷售。黃呈豐說:「大陸鼓聲音比不上臺灣鼓,木桶材質也不好,道教用的鼓需要很高音,大陸鼓做不出來。」
現在台灣市面上充斥大陸鼓,對於手工製鼓來說是一大考驗,為了推廣傳統產業,黃呈豐配合農會觀光的活動,每個假日都有攝影團前來參觀拍照。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老師莊正原帶領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他說:「我們是以傳統角度拍攝製鼓過程,用鏡頭記錄下臺灣的傳統產業。」
「因為當時環境所逼,父親要我傳承,本身對製鼓沒有興趣。」傳承至今已經二十幾年的時間,黃呈豐認為傳統產業還是需要傳承下去,雖然手工製鼓已經成為台灣的夕陽產業,但他仍然樂於讓攝影學會拍照,他說:「這是剩餘價值。」不過謝素貞說:「會做到不能再做為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