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巧聖仙師祖廟 見證東勢鎮開發史
【靜報記者 傅琪庭/台中報導】農曆五月初七為巧聖仙師魯班誕辰,魯班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一代巧匠流傳數千年稱道不衰,為後人所崇敬,尊稱「巧聖仙師」。台中縣東勢鎮有間全台唯一主祀魯班的開基祖廟「巧聖仙師廟」,從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供奉仙師令旗開始,至今已有二百三十五年的歷史。其建廟沿革與東勢鎮的開發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形成東勢特有的匠寮文化。
巧聖仙師廟主委管業鐿表示,清朝年間,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的漢人,落腳在石岡附近,隨著拓荒移民的增加,伐木競爭更形激烈,加上清廷需要大量的木材建造戰船,客家籍先民與軍工匠共一百三十多名,冒險越過大甲溪到番界的東勢地區開墾,並在巧聖仙師廟現址搭建三十幾間工寮遮風避雨。
當時原住民民智未開、文化落後,仍有砍人頭祭神的陋習,平地人深入山林謀生,常有性命的危險,因此,於乾隆四十年返回大陸恭迎巧聖仙師令旗。先民在工寮奉祀巧聖仙師令旗祈求平安,果然聖靈顯赫、逢凶化吉,於是建廟奉祀。巧聖仙師廟也是東勢、石岡、和平地區的第一間開庄廟。
原本工寮內是製材的工廠(現址今為東勢電信局處),成品則放在仙師廟現址的廣場上,隨著移民入墾的人數漸漸增加,自然形成一個大聚落,成了小街市,寮下是東勢的中心,而仙師廟則是寮下的中心,東勢早期被稱之為「寮下」或「匠寮」,即與東勢鎮的開發史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仙師廟旁的匠寮街,見證東勢鎮的開發史。
巧聖仙師廟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仙師廟於清道光十三年由地方士紳劉章職等發起重建,落成之日獲宣宗皇帝御賜「北城侯魯大夫巧聖仙師神位」敕牌一座。敕牌至今仍供奉在仙師廟內,可說是仙師廟的鎮廟寶物。
劉章職於重建仙師廟完成後,在廟內設置撫墾局,處理對山胞的防禦工作。從道光年間到日本統治期間總共八十幾年的時間,巧聖仙師廟為辦公場所,辦理稅務、田租、番務等公務,因而老一輩的人則慣稱巧聖仙師廟為「公館廟」,在居民的心中,昔日的仙師東勢祖廟扮演了行政中心與廟宇的雙重角色。
仙師廟除了供奉主神巧聖仙師外,配祀荷葉仙師與爐公仙師,分別為土木建築業的守護神與鋼鐵工匠業的祖師爺。
此外,仙師廟還供奉許多神祉。三山國王原在大甲溪河畔的廟受人奉祀,但因一次大水把當時的王爺廟沖毀,民國九年,將三山國王移駐廟內,由於三山國王是居民安居的保護神,受到相當的尊崇。廟內祀奉的媽祖為日治時期,東勢居民迎請北港的媽祖到仙師廟過年,並接受居民的祭拜,年初八再將媽祖婆請回北港,某一年尾東勢居民照例到北港請媽祖,沒想到過完年起了一場大水(河水氾濫),橋沖毀,媽祖回不了北港了,就因此常駐公館廟成為在地的保護神了。
民國四十七年,政府推動成立大雪山林業公司,大雪山林場的開發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士前來東勢參與林場業務,伐木工人及木材商人經常把他們家鄉的保護神帶到山場工寮奉祀,當工作告一段落離開東勢時,把他們的保護神又留在仙師廟內,所以至今廟內神明眾多。
民國五十三年,一位業務遭遇困難的台北木材商,到公館廟仙師前面祈求保佑轉運,並許以修廟還願,果不其然,那年木材價格轉好,木材商如願渡過難關,當時便結合地方上以及外地相關行業人士,重修公館廟。廟宇重修改變了原先平實的外貌,變成較接近一般廟宇的造型,也因此開啟了公館廟在全台灣木材和家具相關行業成立仙師分會或建廟,並認「公館仙師廟」為祖廟的時代。
民國八十八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重創東勢地區,巧聖仙師廟也難以倖免,不過在地方人士熱心捐款修建,不只依照老廟規格裝修完成,還將原本廟中的石獅、石雕、木雕等還能使用的建材,運用在新廟的裝修上。廟內「巧奪天工」的匾額,還是清咸豐年間工匠的作品。最特別的是廟內牆壁全用壁堵石雕,用精細的石刻呈現東勢鎮的開發史,以及伐木、集材、製材、焗樟腦油等情形;每一堵壁雕都栩栩如生,真實刻畫出早期山城居民的生活,除了是珍貴的藝術品,也是探討先民生活的最佳教材。
許多建築木工相關科系的學生,最喜歡來到巧聖仙師廟拜師,參拜的方式,首先必須要穿過一個方圓規矩的木雕,然後轉動墨斗,最後再把仙師的護身符在香爐前繞一下,如此才算完成了拜師學藝的動作。
管業鐿表示,為了展現巧聖仙師廟特色,經過請示仙師後,打造方圓規矩的木雕以及轉運天盤,方圓規矩的木雕是首創的創意,在工藝或建築上,規矩相當重要,沒有規矩就不能成方圓,這也提示我們作人要守規矩。轉運天盤是結合天圓地方、十二生肖,呈現天動人動地不動,給予民眾心理慰藉。管業鐿更為表彰墨斗功能,寫下「半斗能容世間之曲直,一線彈出天下之準繩」的對聯。
在台灣供俸魯班的廟宇有四十多間,而成立魯班會(恭慶魯班的神會)團體約有三百多個,東勢仙師廟就是全台的祖廟。每年農曆五月初七前一個月,分靈至各地的巧聖仙師都要返回這裡謁祖進香,隨之而來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使得東勢鎮內人潮洶湧,盛況空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