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首航:航向烏坵 從對立到對話
「現在雷達導航的功能很強,根本不需要燈塔發光。而且,我們是軍民一家親,阿兵哥會幫我們搬東西,來店裡買東西,我不希望撒軍。」提及燈塔發光後可能吸引觀光客的未來,大媽表示有也很好,但是阿兵哥才是平日最穩定的客源。
一般而言,5000元在國內享受一趟豪華之旅已綽綽有餘。然而上週末(1日),有120多位民眾,合力支付90萬元的航行費,忍受來回12小時的海上顛簸、簡食露宿的環境,追隨一位離島人對原鄉的愛和夢;這些人踏上台灣319鄉鎮中,唯一閒者勿入的軍管島嶼——烏坵。
距離大陸湄州島僅20海浬的烏坵(其距離台灣的金門島70海浬),在各外島紛紛解除戰地任務,並開放觀光的今日,因為其地理位置的戰略特殊性,而成為台灣最後的軍管島嶼。
特殊戰略地位 首航倍受關注
烏坵島與台灣間的交通仰賴10天一班往返台中港的軍艦,除了設藉當地的鄉民,一般民眾幾乎不可能造訪,因此當和平草根聯盟籌備處與烏坵燈塔家族後代高丹華,發起9月1-2日「航向烏坵:千人傳千愛,百人來登島」的活動,立刻吸引各界民眾及媒體的參與關注。
這是首次由民間力量自行前往烏坵的創舉,主辦單位一再強調此行文史之旅的定位,軍方始在一行人登船前4小時,發出批准航行的公文。而船隻尚未靠岸,遠遠即可見烏坵村長、自治會主席等代表揮手迎接。
烏坵島上平均年齡70歲的鄉民們,對於突來的大群訪客,處處給予方便與款待,例如以名產海螺入菜、開放住家浴室等,夜間還特地施放3分鐘的煙火表示熱烈歡迎。
繞島文化之旅 體驗前線甘苦
第1天的行程,主要由鄉自治會林主席帶領大家繞行島嶼各景點。不難發現每個景點與戰地軍事脫離不了關係,例如:美麗的海岸線總少不了圍網的前景,甚至連廟宇外牆都漆成迷彩造型。而一艘艘大陸漁船,在群眾繞行時依然近在岸邊進行捕撈,讓成員親身經歷身處前線的感受。
第2天的重要行程則是拜訪有百年歷史的烏坵燈塔,這座燈塔配合當地原產的黑石,外牆亦漆成烏黑而別具特色。高丹華說,從她祖父於清同治年間參與燈塔的石材運送建造,到其父擔任末代燈塔主任,連續3代都是守燈塔人,堪稱為燈塔百年家族。而這燈塔其間經歷1952~54年間的數次台海戰事,最後以軍事安全考量而拆除燈器,至今已熄燈半世紀。
傳承三代情 守候百年光
今年3月,高丹華因父親的過世,重新思考這座燈塔對她、對烏坵島的意義,而開始更積極爭取燈塔的重新發光。高丹華回憶父親的遺言說:「父親臨走之前只說了兩句話:烏坵燈塔為什麼不發光,烏坵交通為什麼這麼不方便,妹妹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了一面塔旗,以及他隨手寫的字條:正月15慶元宵,燈火待亮塔旗飄……一個在荒島上的老人竟然知道烏坵燈塔的可貴,我希望這段話讓台灣的朋友及相關部會官員看得到,大家一起來檢討及幫忙,讓1874年建造的烏坵燈塔成為台灣古蹟之一,它有權利被相關單位負責任地列入國家級古蹟。」
對高丹華一家而言,燈塔的發光,將是這烏坵島被世人看見的重要里程碑。但對島上多數的鄉民,靠開雜貨店賺阿兵哥的錢,已相當足以維持其安逸的養老生活。高丹華的訴求,難免讓他們與「撤軍」聯想在一起,而多半抱持不希望改變現狀的態度。大媽雜貨店的老闆說:「現在雷達導航的功能很強,根本不需要燈塔發光。而且,我們是軍民一家親,阿兵哥會幫我們搬東西,來店裡買東西,我不希望撒軍。」提及燈塔發光後可能吸引觀光客的未來,大媽表示有也很好,但是阿兵哥才是平日最穩定的客源。
永續發展為上 從對立到對話
高丹華回應這些聲浪時表示,她顧及的是烏坵的永續發展,如果產業僅停留在賺軍人的錢,留不住青壯人口,將來這些長者凋零,島上的文化、歷史,還有誰能傳承呢?
雖然取得烏坵永續經營的共識支持,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至少這次二天一夜的百人登島之旅,開啟烏坵與台灣本島間的初步彼此認識,為未來進一步的對話留下伏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