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注入活水 北管文化世代傳承
標一:北管平和團 一年一度媽祖遶境
OS: 大太子在媽祖遶境的尾聲,一搖一擺的回到了宮廟。同時,我們可以聽見北管樂正賣力的在一旁演奏。不論廟會活動,或是婚喪喜慶,北管都是至關重要的的伴奏樂團。
這是新北市一年一度由咸亨宮舉辦的媽祖遶境,在這個大日子,除了神明出巡大街小巷帶來平安外,還有用來熱鬧場面、帶動氣氛的北管樂團。他們是位於新店區大坪林的平和社,與傳統廟會活動可說是最佳搭檔。
Bite 平和團團長: 平和團以前是老前輩,大家傳下來的,老前輩啦。
各地都有啊,不同的名字,但一樣的(北管)團。
標二:北管流傳多年 熱鬧廟會靈魂角色
OS: 北管是象徵熱鬧最重要的一環,日治時期起至今,台灣從北到南都有北管團體。早期出陣都是義務性的。村民們情感濃厚,無論喪事、喜事都會來幫忙,俗稱「憨子弟」。而現在一切從簡,北管也逐漸地走向職業化。
Bite北管老師 吳金和:廟會佔大多數,以前喪葬的也有,以前喪家也有請北管去熱鬧一下。但是現在時代的轉變,已經沒落了。
標三:吹奏技巧繁瑣 北管臨沒落之路
OS: 這位認真吹著嗩吶的是北管老師吳金河,今年73歲的他,從十來歲就開始接觸北管。
50歲那年,他接手了新店廣興社,並開啟了他的文化傳承之路。北管的樂譜是繁雜的漢譜,演奏時又必須將譜全部記在腦中。若是本身沒有一點音樂天分,除了學起來困難之外,吳金和說其實更難的是堅持下去。
Bite北管老師 吳金和: 老師跟我講說,像一個譜、一個曲,最少要唸五百遍,才能記在、輸入我們的腦袋裡面。沒有天分的人有的學幾十年還是一個樣。年輕人去學這個(北管),用這個職業沒辦法生活。所以年輕人比較沒有意願去學。
標四:北管牌子風入松 為熱鬧排場做開頭
OS: 北管文化的逐漸式微,也讓這些由漢普組成的編曲,面臨到傳承的困難。
Bite 北管老師 吳金和: 最基本的就是風入松,一般我們神像在拜的時候,吹的就是風入松。
標五:接手集蘭社 年輕人傳承北管文化
OS: 站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面前,投入地吹奏風入松,他是今年才大二的梁鋐傑,也是位於宜蘭頭城鎮 頂埔集蘭社的社長,
Bite 集蘭社社長梁鈜傑: 曾經說有兩個,一個叫頂蘭社、一個叫集蘭社。當初詢問過後才發現說,這兩個社,各剩三個人,加起來才六個人,也不夠成一團。所以才想說,不然我們自己有能力的話,那我們不如來找一批人同時來學北管,讓頂埔集蘭社這個名字可以永遠的傳承下去。
標六:集結同好 從廟宇走入日常表演
OS: 這是頂埔集蘭社所舉辦的北管音樂成果發表會。他們除了為北管文化注入年輕人的熱血與活力,還跳脫了以往傳統的表演形式。
Bite 集蘭社社長梁鈜傑: 大部分都是學生居多,也有一些都是社會人士,像我們裡面也有人在跑外送,還有做護士的。其實玩這個東西,它主要是興趣而已。那其實它不分年齡,只是說跟我們同年齡的人會比較好溝通跟討論。
標七:從理解到認同 文化的傳承之路
OS: 一但瞭解了北管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在欣賞音樂時便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慶幸的是,在宜蘭還有一群年輕人為了延續北管文化持續地努力。
標八:傳承不分世代 堅守北管文化
Bite集蘭社社長梁鈜傑: 其實你要叫一個人突然來聽這個東西,他一定會不適應,光是那個大鑼或是嗩吶,它所傳出來的聲音是非常大的。如果是一般人的話,他突然想要來學這個 ,或是說想要了解這個,他應該會承受不了。所以如果說隊伍在行進中,然後你慢慢地靠近旁邊聽,或是先站在遠方聽,有興趣再站近一點去聽看看,在整個樂曲中,你融入在裡面是什麼樣的感覺。
OS: 因為文化斷層,傳承北管變得更加不易。確幸的是不管差距了幾世代,出於信仰、出於熱情他們都會堅持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