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染織文化巡禮 藍染達人陳玲香分享經驗
【靜報記者 陳欣怡/台中報導】炎炎夏日,女孩們喜歡穿著印度民俗風的裙子,既清涼又美麗。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在五月二十九日,安排「草山藍坊」負責人陳玲香演講,針對印度染織文化特有的藍與紅色調,與民眾分享知識與製作經驗。
陳玲香在1997年成立「草山藍坊」,與任教於大學的先生李瑞忠,共同研究出屬於台灣特有的染布技法-藍染。他們利用台灣陽明山植物「大菁」當作染料,藉由大菁的獨特性,呈現台灣在地的自然寶藏。他們並在2006年成立臺灣藍染學會,出版了《絞─藍染技法探索》一書,是臺灣關於絞染技法最有系統的著作。
陳玲香並在國際大力宣傳台灣獨特性的藍染,在2006時年底受邀參加在印度海德拉巴首次舉辦的UNESCO 國際天然染色會議(ISEND)。台中縣文化中心編藝工藝館在五月二十九日特別邀請陳玲香分享印度之旅的經驗,並介紹印度的染織文化。
印度是棉與絲原料的盛產地,印染技術可能早至西元前五世紀。陳玲香表示,印度西部一直是織品的多產地,氣候上也適合栽種棉花。除了季風期,河川流速緩慢,便於清洗染色布品之外,被太陽曬得乾熱的河床更是使布品快速乾燥的好地方。印度的「古吉拉特」自古就是這個區域的重心,生產的布品種類繁多,包括平織布、印花布、提花布和伊卡布。
印度染布有別於台灣的藍染,印度染織多為藍與紅色調。陳玲香說,印染技術製作的技法分成兩類,木模沾蠟或泥壓印防染,顏色為藍和紅;木模壓印,一種或多種媒染劑,雖然僅使用一種染料染色,但顯現不同顏色。使用的染料大多為植物性染料,顏色以紅及靛藍為主,紅色染料則來自數種植物,除了一般所熟知的茜草外,還有數種適合當地環境而生長的特殊紅色染料植物。
陳玲香也分享印度當地人對於染布的使用情況。陳玲香說:「一個地方社會階級越明顯,通常織品會越發達,印度就是處在這個情況下。」印度一剛開始的織染技術,是專為貴族或是皇室製作衣服,現在則是社經地位較高的人,通常穿的衣服是織品,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穿的是染色技巧的衣服。
印度的古吉拉特街道上,隨處都可看見一般民眾在戶外曬染布,除了自己穿著外,百分之九十外銷到全世界。陳玲香說:「我去印度時參觀染布工廠時,印度人都認為台灣是一個消費國家。當地人希望我可以在台灣組團前往印度消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