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動物的50道陰影
當家不再是家 誰願意成為少數
臺灣,屬於溫暖潮濕的森林生態系,因具有高聳山勢與海拔變化,創造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珍稀原生種。然而這些動植物卻因為人類的肆意開墾導致種族數量日益驟減,人們為了社會的發展,不惜破壞環境生態,使部分的原生物種成為這片土地上弱勢的一方。
人為災害下的環境悲歌
人類因不當行為所衍生的環境災害導致臺灣原生動植物生存岌岌可危,有學者推估,目前屬於保育類的臺灣黑熊數量可能已不到一千隻,石虎更是少於五百隻。
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劉建男:「因為我們說其實大部分物種為什麼會變保育類,大概都是因為人為活動的影響,比如說我們過度獵捕、我們棲地破壞,然後外來種的競爭,這些都是跟人的活動有關係,那越靠近人的活動範圍,這樣(動物)的壓力就會越大,所以我們說像現在石虎、穿山甲,可能狗的關係、可能人的關係、可能棲地消失的關係,都是因為跟人的活動範圍很接近,從以前的經驗,或者是從我們已經學到很多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說(政府)它這些開發都還是一樣持續開發,而且就是不管這些野生動物就開發,將來石虎可能就是會滅絕,影響的可能就是人。」
喧賓奪主 跨國而來的種族戰爭
早期的臺灣為了農業與商業上的使用引進了田菁、銀合歡、福壽螺等等的外來種,現今則是為了娛樂觀賞及飼養寵物之用,引進了巴西龜、綠鬣蜥等,但在控管不當與人為棄養的情況下,缺乏天敵且擁有比原生物種更強適應力的牠們,紛紛在野外環境中建立起屬於牠們的地盤,並逐漸威脅到本土的原生動植物族群。
絕處逢生 復育後的國寶魚
但即使許多保育類物種的生存面臨到種種挑戰,卻也有瀕臨絕種卻成功復育的案例,瀕臨絕種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被認定為珍貴且稀有的陸封性寒帶魚類;在臺灣光復後,由於人為與自然因素的影響,造成櫻花吻鮭棲息的環境日益惡化,有鑑於如此珍貴的自然資產有滅絕的危機,民國八十九年雪霸處針對臺灣櫻花鉤吻鮭訂出「就地保育及移地保育」策略,而如今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櫻花鉤吻鮭的數量也已突破萬尾。
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劉建男:「那櫻花鉤吻鮭牠之所以會成功,第一個當然我們政府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跟時間,然後也有很好的設備,那因為牠這個物種被研究也算很久,其實最關鍵的第一個就是,(政府)它要有能夠繁殖的技術,那因為我們臺灣在漁業或者是養殖這方面算是很厲害,所以(政府)它第一個在能夠突破,能夠在整個圈養環境裡面讓牠生出來,這個技術突破了之後大概就是,我們能夠在圈養環境裡面產生大量(櫻花鉤吻鮭)。」
漫漫長路 人類與生態的共存共榮
在面對不當開發、蓄意獵捕、人為災害與外來物種入侵的多重威脅下,這些珍貴的本土物種正在一步步走向消失,而政府是否有相關的保護措施?
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劉建男:「從民國七十八年野保法制定到現在,也已經三十幾年了,那一直有在進步當中,可是就是進步得比較緩慢,就像我剛剛講的,跟國外比起來還不夠積極,我們法還沒有規定就是說,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我們就是要想辦法避免牠滅絕,我們沒有任何的法條,就是說我們要做到這一步,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在這樣的修法過程,能夠積極一點,就是說一旦這個物種真的瀕臨滅絕了,我們就是要想辦法避免牠滅絕,甚至讓牠將來期望在多少年以後,牠的族群量能夠回升到穩定這樣的一個地步。」
其實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活環環相扣,也互相影響著彼此,而究竟該如何與這片土地創造互利共生,是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