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傳承百年工藝 板陶窯使命大

2010/05/27 20:06
2,373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板陶窯座落在新港鄉板頭村的一片綠色稻田裡,外觀是一棟白色的日式建築。早期原本是一間藝昌陶藝廠,也是全國第一家利用隧道窯技術生產廟宇剪黏和交趾陶的工廠。後來隨著傳統工業的沒落,因而增設了「板陶窯文化館」,推廣交趾陶文化,並成為台灣特有的交趾陶花園。

 

  板陶窯的創辦人陳忠正,是在地的新港人,十六歲就北上拜師學藝,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後,仍繼續待在師傅身邊學習剪黏交趾陶,在師傅嚴厲的要求下,直到二十三歲才獨自出來創業。他說:「一開始成立的藝昌陶藝廠,主要以手工與機器生產淋搪材料,後來改良過後的機械才生產交趾陶、剪黏和淋搪等材料,而目前台灣廟宇所使用的淋搪陶瓷材料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從這出口的。」

 

  「交趾陶」早期被大量運用在廟宇的樑柱、壁堵上,是一種低溫彩釉的軟陶,十七世紀時期日本茶道盛行,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因而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而因台灣早期燒製的地區名為「交趾」,從此亦被稱作「交趾燒」。日治時期,也曾在嘉義發現這些裝飾在廟宇上的陶瓷,因此交趾陶也名為「嘉義燒」。

 

 但近幾年,這項傳統工業逐漸沒落,陳忠正也感嘆的說:「廟宇剪黏交趾陶人才逐漸在流失,也因時代的轉變讓學藝者逐漸產生斷層。」雖然這項工業的前景不如往年,但陳忠正秉持著他對傳統工藝的熱忱,以及延續這門傳統工藝的使命,在妻子和女兒大力的支持下,成立了「板陶窯」文化館,打造一個屬於交趾剪黏的工藝殿堂。陳忠正的女兒笑著說:「爸爸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可是卻有一些很新潮的想法,很多人常常不看好他做的這些事,但現在的板陶窯不但能守住這門傳統的工藝而不被淡忘,還能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

 

  在板陶窯內,工藝師利用剪黏馬賽克的技法,更加入了陶板製作,以及華麗特殊的剪黏技法,一塊一塊地將陶瓷馬賽克拼貼在黃牛身上,牠的身上盛開著美麗的苦楝花朵,與樹立在板頭村越提壁上的苦楝樹相互輝映,象徵著板頭村社區營造如同苦苓花般盛開綻放,這一頭別具特色的大黃牛,也讓傳統可以兼具創意及藝術。

 

  園區裡設有展覽館、體驗工坊、cafe屋,以及東方古典園林造景,結合附近嘉南平原的田野風光,以及打造交趾剪黏的工藝殿堂。在工藝館內,有一條長長的隧道窯,展示交趾陶與剪黏的工藝特色、源流、大小型工藝品,另外還有交趾陶剪黏功序法及剪黏材料的演進史,要進一步了解,裡面也有提供導覽解說。

 

 不同與其他的展示館,師傅們也將工作透明化,利用櫥窗的方式讓參觀的遊客,能夠很清楚地看見藝師們如何雕塑交趾陶,以及剪粘虎豹獅象麒麟五獸,將剪黏的技術一覽無遺的展現出來。

 

  另外,搭上最近的公仔熱潮,板陶窯也順勢推出交趾陶-神佑公仔,用傳統交趾陶的工藝,將廟宇莊嚴的神明帶來活潑可愛的新面貌。

 

  園區內的體驗工坊,可以在指導員的帶領下,體驗四種不同的課程,有陶盤彩繪、剪黏馬賽克拼貼、陶偶彩繪及創意捏陶,大人小孩們可以一同DIY發揮無限的創意。

 

  陳忠正也表示,觀光工廠除了能維持原有的交趾陶、剪黏的傳統產業市場外,也希望透過開放工廠觀光休閒,讓大眾了解交趾陶與剪黏文化,也讓民眾知道台灣有交趾陶、剪黏這樣的精緻的技藝。

 

  傳統藝術結合休閒文化,展現「拼圖」的創意,民俗也將以交趾陶、馬賽克為主題呈現藝術特色,板陶窯提供遊客知性與感性的休閒場所,一起來一場鄉村美學體驗吧。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