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粉間製澱粉 生活用處多

2010/05/27 19:33
4,01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記者胡書銜/台南報導】天氣炎熱,來碗冰涼的粉圓冰吧,但你可知道充滿彈性的粉圓的原料是什麼嗎?就是甘藷粉,一種用甘藷加工出來的澱粉,運用像甘藷粉等澱粉類原料來製作成各種食品,而製造此類澱粉的工廠,就是所謂的製粉廠,俗稱「粉間」。

 

  生活中使用的澱粉類製品有很多,在台南縣善化鎮經營製粉廠的林育忠表示,民眾吃的碗粿、粉圓、豆花或是肉圓的皮,都是甘藷粉加工製做而成的,樹藷粉經過經過化學轉換,還可以製成煮菜時,為增加鮮味所添加的味素,由此可知澱粉的利用價是相當廣泛的。

 

  位於台南縣地理中心的善化鎮有著「甘藷粉王國」美稱,據李百勳所著的《南瀛粉間誌》中提到,生產甘藷澱粉與樹藷澱粉的粉間,善化就佔二十至三十家,產量為全台第一,善化鎮可說是國內生產甘藷粉的大本營。而傳統製作甘藷粉,自有一套流程和工法。在現代工業化之後,粉間的製粉方式也走入機械化發展,但早期的製作技術還是相當重要的。

 

  做粉間這一行,首先是向農民購買甘藷和樹薯,經營製粉廠的林育忠說,一般向有栽種的農民收購,或是事先談好,等收成時再全部收購回來。甘藷澱粉的製作過程,大致可簡化為盛薯倒薯、洗薯、磨薯、過濾分離、攪拌、乾燥、包裝。

 

  將甘藷製粉的技術是先人的智慧,因為甘藷收成後不能長久存放,放久不是腐爛就是冒出新芽,所以想出了磨粉曬粉的法子來儲存。據李百勳所著的《南瀛粉間誌》所記載,一開始將一袋袋的甘藷經過清洗的程序後,再倒入碎薯機磨碎,而在早期是用人工的方式,用一塊上面打滿洞的鉛板,下面放個桶子,手拿甘藷在板子上邊加水邊磨細。

 

  接下來進行過濾分離的部份,有別於現在是運用過濾網,過去是將磨出來的粉水,倒入以兩手拉動的布巾過濾。接下來倒入攪拌筒中攪拌,並加入明礬吸取雜質,再來就是放入沉澱池中靜置幾天。林育忠先生打趣的說,沉澱池就是一排排相連並排而成的水溝,第一次看到還不一定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在靜置幾天後,澱粉和較重的雜質會沉到底下,反之輕的就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雜質俗稱「粉頭」。當地居民胡清華表示,小的時候,這種俗稱粉頭的東西丟掉可惜,因為富含蛋白質,所以拿來餵雞。接下來再去除粉頭後開始挖取溝渠中的澱粉,在挖到一定程度之後,在底下的剩粉與雜質就叫做「粉濁」。

 

  林育忠表示,底下剩下的粉濁,因為已經發酵,所以氣味不是很好,但是營養價值還滿高的,所以在父親那一代就經營養豬的副業,用粉濁來餵豬,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從溝渠內挖出來的好粉,再經過乾燥的程序,以前是用陽光曝曬方式,現在則是使用乾燥機,之後就是成粉了。

 

  製作完成的澱粉,可分做甘藷製成的甘藷粉和樹藷製成的太白粉,不但可以做成各種小吃外,其中樹藷粉還可以加工提煉成麥芽糖、果糖或是葡萄糖,這些糖類對於生活上是不可缺的。

 

  在民國九十年代初期,甘藷利潤太低的情況下,國內農民就較少種植甘藷,造成粉間在原料短缺,以及東南亞等國,如泰國、越南等地,靠著廣大的土地、機械化生產與便宜的工資,製成價格低廉的澱粉,大舉壓境的情況下,面臨生存危機。

 

  經營粉間第二代的林育忠惋惜的說,現在原料較少,但是可以進口國外的原料回來,像泰國的樹藷粉是屬於比較粗糙的成品,我們進口回來再製成品質較高的成粉,或是加工成其他產品,還是可以生存下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