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出好筍 自然有機向前行
【記者何承霖、田欣雅/嘉義報導】
時序進入夏季,到了竹筍盛產的時節。嘉義縣大林鎮是雲嘉南少數以竹筍為特產的鄉鎮,尤其以三角里、中林里和上林里的栽種面積最廣。這個因與諸羅樹蛙棲地結合而聞名的地方農業,少部分筍農開始嘗試栽植甜筍,企圖在市場中打開新的銷路。
大林鎮的竹筍產業,自三十年前鎮內明華里居民首先引進能全年栽培的烏殼綠竹筍起,便是以烏殼綠竹筍作為主要栽種品種,目前佔整個大林竹筍農地一百公頃以上,其餘則是以麻竹筍為多數。筍農劉榮耀先生表示,大林鬆軟的半砂土,以及維持在28度到32度之間的平均溫度,都極適合各式竹筍生長。不過麻竹筍口感易隨長時間運送而變差,而烏殼綠竹筍的價格波動大,容易受到旺季和淡季影響,一斤三十元出頭到破百都有可能,因此少數筍農開始栽植新品種。筍農曾明進自兩年前起,在大林鎮三角里種植甜筍。與烏殼綠竹筍相較,甜筍生長期長,種植一至兩年後方可收成,秧苗貴又怕水泡,不過口感好不會苦,調理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能夠跟現在市面上多數的竹筍品種有所區隔。曾明進說:「一般竹筍的甜度在3、4左右,但甜筍的甜度可以高達10以上喔!」甜度的計算方式,是從竹筍生長點下五公分處,切下五公分後榨汁測量甜度。目前曾明進正試著將這款新品種的竹筍,從大林鎮三角里推廣出去。
剛採收的甜筍,會以真空包裝保持其新鮮度。記者何承霖/攝影
其實竹筍曾是雲嘉南地區廣泛種植的農作物,但受限於價格波動大有下滑趨勢,而且人力需求也多,故很多地區開始改種其他作物,例如雲林縣農民便以柳丁取代竹筍。不過大林鎮上的竹筍農地,卻因為一種神祕的訪客棲息其中,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台灣特有種的諸羅樹蛙。從2000年起,環球技術學院與大林鎮三角里的部分筍農合作,一方面說服筍農不要將竹林改做其他用途,避免諸羅樹蛙的棲地被破壞掉,同時將諸羅樹蛙的生態研究資料,固定交給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園也補助農民一筆經費。曾任諸羅樹蛙保育竹筍推廣協會負責人的黃彥霖說:「諸羅樹蛙的棲地條件很嚴格,幾乎要完全無汙染,同時也代表這塊地上的竹筍是以有機方式栽培。」諸羅樹蛙棲地的維護,也讓筍農有經濟上的實質收益,甚至做為日後推廣在地竹筍的優勢。
雖然環球技術學院的這個計畫,在2008年時因運作學生畢業而終止,不過在計劃進行的階段,三角里也同時取得「台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認可,把該區的竹筍列入旗下商品,固定以合理的價格,向筍農批發烏殼綠竹筍或甜筍。主婦聯盟產品部專員何有倫解釋:「不使用農藥、與環境結合,都可以符合我們挑選商品的標準。」筍農們習慣在清晨採收新鮮的竹筍,白天馬上轉交給批發商和主婦聯盟,這樣民眾在中午時就可以買到最新鮮的竹筍。曾明進說,雖然甜筍和烏殼綠竹筍的種植方式不盡相同,但只要不使用農藥或化學肥料,竹林都可以是樹蛙或其他動物的棲地。即便現在竹筍有主婦聯盟和產銷班幫忙行銷,曾明進還是希望能將甜筍推廣出去,畢竟甜筍在市場上算是少數,相較於其他品種的竹筍,能夠有更理想的價格。他固定會調理新鮮的甜筍給其他筍農試吃,期待大家能親身品嚐甜筍的美味,進而改種。
大林的竹筍農業行之有年,不僅發展出一套與自然的相處模式,在品種與種植方法上也力求改變。竹林裡一個個冒出頭的竹筍,除了是筍農辛苦的結晶,也代表著農業與自然融合的生生不息。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