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基醫院半相合技術 癌友不再擔心配不到骨髓移植
〔記者林明佑/彰化市報導〕20歲男大生蕭承揚、40歲女代書柯錦慧均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二人都接受親屬白血球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狀況良好,定期門診追蹤。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彰基醫院目前完成三百例骨髓移植,這三、四年來完成十例半相合移植,骨髓移植需要醫護團隊、家人與病人本身長時間持續共同努力,而彰基有能力在彰化地區完成所有的血癌治療,病人不用舟車勞頓到外縣市接受治療,可以安心在地接受專業治療,重拾健康生活。
蕭承揚表示,2016年發生時16歲,剛開始的症狀是貧血,學校同學師長也說他臉色很蒼白,曾因此到地區醫院接受輸血,但輸血後沒多久又開始出現貧血症狀,甚至開始暈眩,因此到彰基兒童血液科檢查,經過診斷確定罹患血癌;當下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內心感到慌亂,生活步調跟原本的計畫全部打亂,除了必須向學校請長假,也不得不放棄準備已久的全國技能競賽,全心準備接受治療。
收治蕭承揚的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醫師表示,承揚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的治療計畫是進行化學治療,但一開始對化療反應不盡理想,每次化療後再檢查骨髓都有發現殘餘癌細胞,未來極有可能再復發,因此一邊進行化療、一邊計畫做血液幹細胞的移植;不過血液幹細胞配對結果不理想,在台灣最大的慈濟骨髓庫也找不到相合的,後來才嘗試請承揚爸爸來跟他做配對。
王士忠指出,父母與子女間大概都是半合子相合的骨髓,過去因為移植技術的限制,半合血液幹細胞移植容易產生很厲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但近幾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加上承揚化療後骨髓都仍有癌細胞殘餘,需要盡快做血液幹細胞的移植,所以後來跟承揚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採用爸爸所捐贈的半合子血液幹細胞移植。
王士忠表示,承揚是彰基第一例半合血液幹細胞移植個案,回憶起當時情況,過程有點辛苦,移植的前三天,承揚產生很厲害的免疫反應,整個人發冷、打顫、發高燒,之後還有血尿等現象,所幸承揚與醫護團隊一起努力,終於熬過最艱難的時刻。承揚爸爸所捐贈的血液幹細胞,順利的在他體內恢復了正常的造血功能,這幾年下來,也沒有明顯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現象,承揚很快就不需要再靠抗排斥藥物,目前就是定期回來門診追蹤,最近看到他迷上騎單車活動,可以看到他整個恢復情況非常的好。
柯錦慧表示,第一次發現罹癌是乳癌,當時配合醫師很平順的完成治療,但隔一年再次被確認罹患另一種癌症,真的是像從天堂掉到地獄,所幸接連遇到幾位彰基的醫護人員,像貴人一樣幫助她度過難熬的白血病治療。
賴冠銘表示,過去的骨髓移植在配對的時候一定盡量希望全合,否則很容易造成強烈排斥,也就是捐贈者的骨髓會去攻擊受髓者的身體。但兄弟姐妹之間只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全合、找非親屬的骨髓配對又往往需要2~3個月時間,如果病人無法等待配對成功,就會因白血病離開。
賴冠銘指出,隨著這幾年來基因半合的骨髓移植技術成熟,可透過移植後化療的免疫調節,大大降低排斥效果,因此半合骨髓移植存活率與非親屬骨髓移植存活率差不多;在半相合的條件下,可以找到更多捐贈者,讓病人可以在需要做骨髓移植的時候,減少等待時間,甚至因為半相合大部分都是親屬,所以比過去更快從病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中找到骨髓配對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