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比麟水庫的規劃談照顧弱勢人權與尊重環境

2010/05/21 21:56
4,798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2
檢舉

 

照片

前言

    經濟部自91(2002)年起,開始規劃在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比麟部落比麟大橋附近,築壩攔截那羅溪水,建造比麟水庫。

  依(98)年3月經濟部水利署在「頭前溪流域水資源開發個案工程初步規劃~比麟水庫初步規劃(1)」(以下簡稱比麟水庫規劃書)的規劃報告中所描述水庫的規模:比麟水庫壩址在尖石鄉那羅溪和錦屏溪交會處下游約100公尺、自內灣上溯油羅溪約3 公里處。主壩壩高138公尺,水庫淹水高度將至海平面465公尺,可蓄水量約為5,628萬立方公尺(1.5 個寶二水庫、1/7個翡翠水庫),總建築經費約新台幣248億元,在獨立運作下年供水7,866萬立方公尺;若是配合越域引水(用引水隧道引大漢溪水)則年可供水 10,413萬立方公尺

  依比麟水庫規劃書分析,比麟水庫+玉峰越域引水 19.8 元/噸,比麟水庫 22.8 元/噸,新竹海水淡化廠 25 元/噸 。

  預估淹沒54戶254人,淹沒區包含,比麟部落,梅花部落,天打那部落,吹上部落,小錦屏部落,梅花國小,青蛙石,錦屏大橋,泰雅勇士,錦屏美人湯,那羅文學屋………

先談弱勢人權問題:

    比麟水庫興建,水庫內的淹沒區,五個部落(54戶254人,當地居民認為不止這個數目),必須立即遷移,某些部落更面臨,部分屬淹沒區(如梅花部落,比麟部落等),造成有些人必須遷離,有些人留下來(不屬淹沒區內無法領取補償金),一個部落勢必被分散,親人分離,有的人甚至面臨部分土地被徵收,但部份土地留下來,去留兩難的習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19591989年,全世界由於興建水庫被迫「移民」的192個案例中,沒有任何一件指出,這些移民曾經因為遷徙而改善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水準。

  我們來回顧1956(民國45)年興建於桃園縣的石門水庫,昔日桃園大嵙崁溪(大漢溪)河岸阿姆坪與其對岸石秀坪河階台地上分別居住著一群漢人與泰雅族卡拉社原住民,雖然隔河對峙,從日治時期以來,彼此之間即互通有無,因而形成一個共同生活圈。1956年起由於興建石門水庫,其原有棲息地成為淹沒區,在國民政府強制遷徙下,漢人聚落搬遷到桃園縣觀音大潭,泰雅族原住民原本被徙置在大溪興中里。民國52年的葛樂禮颱風又淹沒其住處,因緣際會地又與其漢人鄰居重逢於觀音大潭。他們共同墾荒將不毛之地化成良田,原本以為從此落地生根,以大潭為其新故鄉。想不到民國79-80年間先因當地高銀化工廠的鎘汙染造成農田廢耕,後因被規劃為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台電大潭電廠的計畫用地,又再度迫使他們搬遷,此次不再集體搬遷而是各自打算,分居台灣各地。其中還是有一小部分包括漢人與泰雅原住民又回到三十年前搬離的阿姆坪原鄉覓地居住,讓一段流離的遷徙旅程回到原點,成為一群現代的游牧民族。(引用:日久他鄉是故鄉:石門水庫移民遷徙歷程之研究 陳其澎,范玉梅),其中並有44名泰雅人死於鎘污染。

  政府聲稱為供應2020年民生及工業用水,其實我們都知道民生用水只是幌子,真正目的是供應工業用水而且是高耗水工業。以比麟水庫規劃書中的分析每度原水平均單價近20元(實際執行後工程費用還會增加),而目前供應工業用水水價約10元及3元(六輕),等於是政府大量補貼高耗水工業(面板業及石化業),使得這些工業不願投資設備於節水設施,實際上這些工業是依賴政府的補貼賺錢,無形中把底層勞工的納稅錢移到公司經營者手中。

 再談環境:

  不用說水庫淹沒區內生物將面臨巨大的變化,河川下游生物也會因為水流不穩(平時水流被截斷,洩洪時面臨巨大的水量衝擊),而引起劇烈變化。

  談到環境有人也許會認為環境與經濟生活無關,其實環境生態是祖先留給我們及後代子孫最重要的資產,現代人用工程的方式改變掠奪,後代子孫想恢復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等於是現代人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掠奪後代子孫的資產,留給子孫一個污染的生態,負債累累的環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