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染料喚起記憶 中縣文化中心「菁藍行動」
【靜報記者 陳欣怡/台中報導】看看我們身上衣服的顏色,都是經由化學染料而來的 。你可想像先民穿的衣服都是自然植物染成的嗎?為喚起消失在人類記憶百年的藍染技術,即日起至六月二十七日,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展出「菁藍行動」。由藍坊七名工藝家共同展出二十八件藍染創作,讓觀眾重回台灣菁藍的美麗樣貌。
「菁藍」來自大地的天然植物染料,是地球賜與台灣珍貴的寶藏。最早可見是在先民穿的「藍衫」,除了耐洗、耐磨外,更有防蚊、避蛇、免疫的功效。由於擁有高水準的植藍與製靛的技術,台灣的「菁藍」外銷數量曾經僅次於稻米與煤碳佔第三位,全盛時期台灣種藍面積達三千甲。後來因為植草技術利潤高於植藍,再加上德國發明的人造藍靛後,人們大量依賴快速的化學染色,因此台灣天然藍靛逐漸淡出市場。
這次「菁藍行動」展覽,展出者運用對於染料的特性與透徹認知,將藍染清、透、亮的獨特層次,揮灑出如詩如畫的境界。在陳玲香老師指導下,六名學生分別表現出不同的技法,包括林珠珍變化萬千的折染、徐麗柑現代獨特的車繡、黃惠珍層次豐富的渲染、陳富美耀動愉悅、及黃佩玲神乎奇技的縫染。
原本是高中英文老師,現在是「青山藍坊」創辦人的陳玲香,1996年與先生李瑞宗從新店灣潭採回第一批大菁藍葉、接觸藍染技藝後,經過不斷地調查、訪談、紀錄後,發現了祖先鮮明生動的「菁藍」時光,並於1999成立「草山藍坊」,致力於菁藍的復甦與高難度的絞染藝術創作。
陳玲香表示,她有幸察覺了天然藍染保存了生活中原有的美好,而化學染色終有發展過度的那一刻,屬於菁藍的記憶便應悄悄回到它該有的位置。所以她致力於染料的特性與透徹認知,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於傳統藍染的迷思,讓人大開眼界。
負責策辦這次展出的台中縣文化中心展覽組負責人張惠茹說:「台中縣文化中心的編藝館是一個很好的場地,無論是在軟體還是硬體上面,都可以精確地呈現染布的美與創意,透過這次的展覽,我們希望可以達到文化觀摩的概念。」張惠茹本身也在工作之餘學習染布的技法,她認為染布最困難之處,在於無法預料染出的效果,要完成一件作品,從植物的採取到染料的製作,最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