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小步,社區協力政策一大步~與分區專管團隊及各社造員共勉
(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
如果真的深切體認到「生命無常」的道理,我們會對災難有另一番看法。
因為無常,所以變動是不可免的,但超乎我們預期而對身體或心靈造成傷害的,就被稱為災難,而災難也是不可免的,只是頻率多寡的差別。災難既不可免,可以想見的是,必然在某一時刻我會是受災者,另一時刻我則可能是救災者,也可能是無情的旁觀者。在時間之流中,這三種角色是變動的,受災時會痛苦而期望有人伸出援手;災難擦身而過時,也許本能反應地想去救助。我們不知道何時、何處,我會是何人?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有兩種態度來面對它:一是堅持「各人造業各人擔」;另一則是自助助人共同減輕集體的苦。前者雖包含了部份業果的認知,但缺乏對於共業的 體會,也缺乏慈悲心,會導一個冷酷的世界,不是好的解法。共同減輕集體的苦,則是衡量了三個角色不同的能耐,而主張在災難發生後,唯有未受災的人伸出援 手,才能在整體情勢中加入正向的資源,而對於集體減輕苦難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減輕了個別案件中的受苦比重,更可以在總體的層次,累積建立起一種 機制、觀念,在每一次的災難中與災難後發揮作用。
這一次,透過文建會的計畫,我們有機會藉我們的能力來扮演助人的角色,我們應當珍惜它。千萬不要把它視為一個行政業務,或者視為一個輕易得來的補助。未來二年多,我們的所作所為,若能讓經費充分發揮作用,則可能幫社區中的一些人緩解受災的痛苦,甚至幫一整個社區因此走上正面的發展道路,從九二一災後重建中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例子。
另方面,這次文建會的計畫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有好的成果,將會有很大的影響。在去年八八風災發生後不久,我即找機會遊說文建會的朋友,務必嘗試以支持人為重點的重建計畫,包括主委、處長、副處長和科長都聽到且認同這方向,而且真的努力促成它了。如果因藉著我們的投入,讓這項計畫得到一定的政策效果,那就會讓文建會自己對於這個「以人為支持重點」的計畫作法更有信心,也更能夠說服其他政府部門支持採用這樣的作法。如此,我們的一小步,不正是社區協力政策的一大步!?
最後,我要說這也是一個集體學習的過程,希望大家打開心胸,以開放的、包容的方式促進彼此的成長。這之中有文建會的承辦朋友、有學會的專職工作人員、有四區社造站的工作伙伴、有四十多個社區營造員、有各區的顧問老師;大家要面對的事有行政、有專案協調、有社區溝通、有行動推展、有報告製作等等等。這麼多人這麼多事,勢必會有或多或少的衝突,造成內部的煩惱。但我們要形成一個有能力幫助人的團隊,如果一直陷於內部的煩惱之中,怎會有能力助人呢?怎麼辦?目前我只能說:這要靠大家都有一顆柔軟的心,開放而關懷!凡事多盡一點力「代人著想」,這會是減少衝突的途徑之一,它同時也能減少我們自己的痛苦!
希望三年後,我們會很自豪於參與了這個計畫。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體會到三年以來自己成長了許多,我們也結交了許多好朋友,我們更幫助了社區裡的一些朋友,建立一些合作的機制,即使計畫結束了,它還繼續運作下去…。我們還發現,文建會因著這計畫,開始鼓勵更多部門擬定「青年返鄉計畫」「農村行動站」「森林保育員」等等…好多好多支持人事費的計畫,讓更多人角色清楚地在社區中工作,共同守護這塊土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