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高美溼地人為干擾 學者建議「開挖壕溝」
【靜報記者 湯雅方/台中報導】台中縣清水鎮沿海的高美地區,每逢假日總有大批遊客湧入,人為干擾嚴重。對於「減少人為干擾」此一議題,總是一再被討論,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表示,目前所研擬的最新辦法是於海堤前若干公尺,在不影響海堤地基的前提下開挖「壕溝」,此種作法所需成本並不會太高,又具有阻絕遊客的效果。
高美溼地為台灣中部重要的溼地保育區,但民國九十年,地方政府為考量附近居民的安全,建了高 美海堤,興建以後,遊客大量進入溼地。尤其是九十三年被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後,高美溼地資源與景觀之美逐漸地廣為人知,每逢假日龐大數量的遊客湧入,為溼 地帶來無法負荷的壓力,造成生態上的危機。
許多專家學者針對「減少人為干擾」此一議題提出的配套措施,總是於會議中不斷被討論,配套措施 眾多,包括浮筒、吊橋、陸橋等。這三年間,擬設「陸橋」措施也一再被討論,但也飽受批評。林惠真不贊成此一作法,她表示,高美位於大甲溪出海口,颱風來 時,從上游所挾帶的漂浮木、泥沙,到下游時數量相當可觀,因此有安全上的考量;而且,「陸橋」必然是建成「突出式」的,會造成「突堤效應」。
所 謂「突堤效應」是海堤等人工建構物突出於海岸,延伸而出,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飄沙的路徑,造成飄沙於上游側堆積淤沙,而下游側原先有飄沙供應的地區則因 為飄沙量減少、短缺,平衡機制遭受破壞,輸出大於輸入,逐漸出現海岸受蝕。換言之,突堤效應將會造成堤前堆積、堤後侵蝕的狀況。
林惠真表 示,由於設「陸橋」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所以每次總是不了了之,目前最新的兩項研擬的措施,分別是「增加海堤截面斜度」以及「開挖壕溝」。前者,成本相當 高而且第三河川局有他們的考量,所以必須再研擬;後者,於海堤前若干公尺,在不影響海堤地基的前提下開挖「壕溝」,此作法,所需成本不會太高,又有阻絕遊 客的效果,是呼聲最高的措施。林惠真說:「溼地都是泥巴,開挖壕溝,遊客不知道深淺如何,就會不敢越過,而且開挖出來的泥巴,還能轉作他用,具經濟又有效 益的做法。」
高美濕地保育的另一個問題是溼地的「陸化」,台中縣政府十三年前在南側清水大排出海口種植了大片水筆仔,造成沼澤、灘地土地陸化,影響區域排水。對此,台 中縣農業處保育科科長李代娟表示,當時在清水大排所種植的水筆仔是「林務科」於海岸造林時所種植的,在高美溼地保育考察區的部份才是他們首要清除的部份, 現在已納入工程計劃裡,正辦理發包程序。
林惠真指出,其實「雲林莞草」也是另外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高美堤岸外潮間帶,生長著一種耐鹽的 稀有植物「雲林莞草」,主要存在於「鹽生草澤」中。過去,曾在彰濱工業區有其蹤影,但現在也出現於大甲溪口的高美溼地及大肚溪口溼地,有往北推進的發展。 這樣的變化是溼地不斷陸化的結果,人為的破壞之外,也可能是更嚴重的「地球暖化」的警訊。
為了加強保護溼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台中縣政府主辦,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協辦,於九 十六年底經過培訓後,保護區的周邊社區的居民組成「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巡察隊」,他們在假日時,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以四個人為一組輪班巡守,對於不守 規定的遊客,他們會給予道德勸說,例如「不要破壞環境」、「不要把一些生物帶走」等,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問卷調查,例如了解高美為生態保護區與否、從哪裡 來、願不願意配合巡查人員等。
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蔡仲晃指出,有時候巡查人員可能會感覺很無力,因為只能「勸阻」,少部份遊客 會依然我行我素,碰到這種情形也別無他法,因為巡查人員並沒有司法權,他們的身份相對來說比較尷尬。
高美溼地的前身為一座「海水浴場」。日據時期,日人在此地開闢「高美海水浴場」,民國五十六 年高美燈塔的建立,增添一處地標景觀,使高美海水浴場的遊客熱潮達到巔峰。民國六十五年台中港正式完工啟用,為了避免港口泥沙淤積,建造「北防砂堤」,以 及韓戰時,為了將油輸至清泉崗,而架設的輸油管,此二種因素造成「突堤效應」影響,海水浴場泥沙日漸淤積,造就了今日的「高美溼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